11月20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烹饪协会特邀副会长王喜庆研究员受沙县区政府邀请携专家组成员对沙县小吃产业发展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专家组实地考察了夏茂镇俞邦村、沙县小吃培训中心、沙县小吃文化馆、海峡两岸小吃文化交流馆、红边茶文化馆、沙县区古街巷(老酒厂)、东门古街以及广容大酒店、李记酒楼、温德姆花园酒店、东山大酒店、怪味酒楼等沙县区代表性餐饮企业,对沙县区的餐饮业实际情况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
沙县区有着悠久的饮食文化发展历程。考古研究成果表明,早在陶器时代,沙县先民就开始探索、开发和利用各种食材,掌握了较高水平的烹调技术、腌渍和蓄藏技术,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饮食文化。沙县小吃始于隋,盛于唐,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原客家文化与当地闽越文化的完美结合,被誉为汉民族饮食文化的“活化石”。据《沙县志》记载,宋朝末,沙县小吃已出现在宴客菜单之中;明清文献记载,沙县已有了扁肉、花椒饼、滚粉豆腐丸、沙县烧麦等小吃专卖店铺。在沙县的历史星空中,不断回响着当地民众用智慧和激情奏响的小吃文化主旋律。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沙县小吃将游、泡、捶、磨、踅、揉、晒等多种制作工艺和蒸、煮、烤、煎、烙、炖等制熟方式相结合,涵盖米、面、豆、肉四大系列,240多个品种,形成了城关和夏茂两大地方风味流派。城关小吃流派,受福州、厦门等沿海城市小吃影响,制作精细,口味清、鲜、淡、甜,代表品种有扁肉(面食)、烧麦、肉包、花椒饼、鱼丸、豆腐丸、烫嘴豆腐、烤豆干等等,调味料用鲜香豆豉油,独具特色。夏茂小吃流派,受客家和江西影响,以米、薯、芋为主,制作原始纯朴,原汁原味,口味咸、辣、酸,如米冻、米冻皮(粳籼面)、豆腐包、金钱蛋、芋包、灯盏糕、芋丝饼、牛肉系列等等。丰富的烹饪原料,精湛的烹饪技艺,使沙县小吃争奇斗香,其中包括“中华名小吃”39种,“福建名小吃”63种,它们已成为名扬四海的沙县小吃地标美食。
通过调研,专家组认为,沙县区小吃美食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品质优良,品种丰富,沙县小吃是中国小吃品牌的典型代表,小吃风味特色显著,健康养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民俗积淀,卓越的自然条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繁荣的社会经济,为沙县小吃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和得天独厚的条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沙县小吃地标美食文化,发展前景良好。
在充分肯定沙县区小吃产业发展成绩的同时,专家组就进一步推动小吃美食产业,深度完善沙县小吃品牌;进一步完善沙县小吃营养标准和安全卫生标准,不断提高餐饮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强沙县区小吃烹饪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沙县小吃产业快速发展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