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黎
“办不成事”窗口近年来有些火。
起初一些地方、部门尝试设立“办不成事”窗口,几年间,“办不成事”窗口快速普及,不仅出现在许多地方的政务服务中心,也出现在许多职能部门的业务大厅。
“办不成事”窗口设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群众“办不了”“很难办”等急难愁盼问题,确保难点、堵点有“出口”,让群众遇到办不成事的困扰时,有地方找、有人管、有人帮。在实践中,不少“办不成事”窗口通过倾听群众诉求、提供咨询引导,切实帮助群众解决了办事难题。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部门的“办不成事”窗口却门庭冷落,有的甚至只是挂个牌子,连工作人员都没有。
也许“办不成事”窗口受冷落是好事,反映出制度越来越完善、流程越来越规范、政务服务越来越优质、群众办事越来越方便。但如果长期无人问津或者访客稀少,就浪费了公共资源、虚耗了人力物力,成了为民服务中的形式主义。
为群众服务,要注重过程,更要注重实效。在设立“办不成事”窗口时,要结合实际情况,考虑其必要性,也就是在工作中,是不是经常有群众在办事时对相关政策、程序不清楚,是不是经常有相关事项处于模糊地带、边缘地带而办理困难。如果以上情况仅仅为偶发,就没有必要专门设立窗口,完全可以以“首问负责制”等措施解决,让有限的公共资源最大化、最有效地发挥作用。
“办不成事”窗口不是装点门面,不是简单地帮群众把某件事情办成,而是要通过归纳、分析,弄清楚哪些事情难办、为什么办不成,思考如何才能让群众办成事、好办事。属于制度缺陷的,完善制度;属于分工不清的,厘清职责;属于推诿扯皮的,整顿作风。通过不断地修复矫正,让群众办事遇到的“疑难杂症”越来越少,让“办不成事”窗口从遍地开花到越来越少,甚至消失。
千方百计办实事,真心实意解民忧。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不是自己干了什么,而是让群众得到了什么。不能总想着依靠“办不成事”窗口解决群众的个别问题,而是要解决办事难背后的共性问题,通过政务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让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第一时间就能得到解决,不再需要“办不成事”窗口来托底。
(摘自2024年5月7日《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