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固县委组织部供稿
近年来,城固县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为推动“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探索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以实施“三个步骤”组织建链,紧扣“四大环节”产业强链,聚合“两类资源”要素补链,落实“四项举措”服务延链,推动党建工作与产业规划、项目建设、技术创新等同频共振,推进党建引领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率先在全市农业产业链上建立茶产业链、稻渔产业链党组织,有力推动了2个产业链的拓展和价值提升。在疫情之下,仍实现了逆势增长,累计新建无性系茶园8.08万亩,投产茶园13.4万亩,打造精品茶旅路线1条,2022年茶叶总产量达到6697吨,实现总产值9.9亿元。建成稻渔综合种养基地1.8万亩,先后打造了 “鸭田米”“稻田虾”等特色品牌,实现了“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年综合产值超亿元。开辟了抓党建促进产业发展的一条“新路径”。
实施“三个步骤”组织建链。依托两个县级茶产业、稻渔产业工作推进组对县茶叶协会、产业龙头企业、镇村、种植户等产业链上相关方进行座谈、调查研究,了解有关情况,充分吸纳各有关方面的党员,成立党组织,实现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一是创新设置产业链党组织。由链长制牵头部门党组织发起成立县茶产业链党总支、稻渔产业链党委,在保留党员原组织关系的基础上,从产业链上企业、相关职能部门、行业协会等选配党员组成党委(总支)班子。并在其下组建种养、加工、销售党支部,让身份是党员的企业高管担任支部书记或支部委员,实现党组织设置与企业治理结构有机结合。各党支部根据工作需要设立若干服务党小组。二是明确各级党组织职能定位。县级产业链党组织负责整合调动产业全产业链上下游各种资源信息,项目资金、技术力量为稻渔产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帮助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资金、人才、技术等难题,协调解决征地、用工、资金、矛盾纠纷等各类问题,为加快全县茶、稻渔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党支部负责宣传贯彻党的政治主张、落实党的产业政策、引领教育管理党员、组织和联系群众。服务党小组具体承接和负责全县茶、稻渔产业链上的各项服务工作。三是建章立制规范运行。科学制定了《党员党组织工作制度》、《学习教育制度》、《科技服务制度》服务制度,2个产业链党组织每季度召开一次产业链党组织工作会议,全面总结工作情况,分析研判短板不足,精准制定整改措施,科学提出下一步工作计划。同时,稻渔产业链党委组织修编《稻渔综合种养六种养殖模式标准》《稻米种植技术标准》等标准,茶产业链党总支科学编制《城固县AAA茶旅生态建设项目规划》,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紧扣“四大环节”产业强链。强化党组织作用发挥,聚焦高标准规划、技术服务、品牌打造等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解决突出问题,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高标准谋划产业发展。产业链党组织坚持全产业链谋划促发展抓落实,提升城固农业知名度和市场定位,加快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提升整体效益,促进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相融互动。茶产业链党总支邀请西农大专家到山花茶业和二里镇指导调研,将茶旅融合规划融入到乡村振兴省级示范县规划中,对13.4万亩投产茶园进行升级改造,打造精品茶旅路线一条,茶旅收入突破1000万元,2022年茶叶总产量达到6697吨,实现总产值9.9亿元。稻渔产业链党委将稻渔综合种养与渔事体验、休闲娱乐、研学教育等业态充分融合,以龙头镇六一村为重点打造稻渔特色小镇,带动发展了一批示范村,已培育稻渔产业经营主体41个,产业链从业人员达1万余人,先后打造了 “鸭田米”“鱼田米”“稻田蟹”“稻田虾”等特色品牌,年综合产值超亿元。二是政策扶持强投入。坚持“财政补贴、金融支持、企业投资、群众参与”的多元化机制,出台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奖励扶持和贷款贴息奖补办法,县财政按照每亩2500元落实补助,累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探索开展“稻渔贷”担保和反担保模式,撬动社会资本7000余万元。同时,投资500余万元建设稻渔基地产业路、产业渠,实现稻渔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在龙头镇建成3500亩的全市首个数字化稻渔种养基地,通过搭建物联网云平台,强化生产数据分析,为稻渔综合种养提供科学依据。三是解决技术难题。针对稻渔产业专业人才少、技术服务难的问题,链党委与陕西水产总站、西农大、浙江水产研究所等机构开展产学研用合作,成立渔业专家工作站和专家服务团,编印稻渔综合种养工程标准及技术规范,累计培养本土专家130余名,牵头成立了6个产业服务党小组,以专业技术人员、党员专家、合作社负责人、“土专家”等为骨干,建立“稻渔种养智囊团”,深入龙头、天明等镇包片联村开展技术培训20余场,指导新建稻渔基地5000多亩,有效地解决了稻渔产业技术服务难题。组织科技人员分片多次前往山花、秦诚等茶企茶园开展茶园春季肥水管理、茶园修剪、机械设备检修等指导,编写发放《春季茶园管理技术措施,提前为企业提供防灾减灾技术指导意见和生产建议,确保春茶生产有序进行。四是做好产品开发和销售。组织山花茶业公司、地母香茶业公司、秦诚公司、天池山公司积极研发新产品,新研发出的白茶、桔子红茶、苦丁茶、纯手工红茶、红碎茶原料等产品,进一步满足了市场多元化需求。稻渔产业链党委组织产业链上的稻米加工企业联合攻关,开发了“汉龙贡”高档“渔田米”品牌,实现了优质高价和供不应求,带动稻米收购均价3元,高出市场价25%,仅水稻种植收益就达140多万元。针对夏秋茶外贸订单数量大、标准高、小茶企难以承接问题,茶产业链党总支召开座谈会分解外贸茶叶订单,要求各茶叶企业按照县茶业协会统一制定的质量标准进行加工生产,再进行包装销售,全年销售外贸茶200吨,产值400多万元。
聚合“两类资源”要素补链。深入开展人才培养、项目资金支撑行动,推动“产学研”合作。一方面聚合人才要素。产业链党委与陕西省水产研究与技术推广总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对接,成立渔业专家工作站和专家服务团,探索推广“示范园区(企业)+技术专家+核心示范户+辐射带动户”模式,培育了一批既懂“渔”又懂“稻”的“土专家”。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培育粮油高产栽培、茶叶种植、渔业养殖等高素质农民150人,培育认定职业农民1462人,把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新型“三农”人才聚在产业链上,推动实现“强村”与“育新”增效同步发展,兴业与脱贫致富同步推进,有效激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热情,进一步带动城固农业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聚合项目资金要素。茶产业链党总支全面整合县内13.4万亩茶园、51户生产加工企业等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按照以茶促旅、以旅兴茶、茶旅结合的思路,先后开发出栀子花茶、荷叶茶等品类,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茶书吧、茶书屋等休闲场所,山花生态示范园荣获省、市首批生态示范茶园称号,丝路茶乡茶旅融合精品景点线路入选省农业农村厅首批精品茶旅线路。稻渔产业链党委聚焦产业现代化、数字化,投资1000多万元新建成智能化水稻育秧中心和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配备自动化育秧流水生产线、插秧机、无人机等设备,在全市率先打造数字稻渔示范项目3500亩,引进总投资1.2亿元的有机大米加工仓储设施建设项目。同时,农业农村部门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冷藏烘干设施等项目向产业链党组倾斜,组织金融机构落实 “稻渔贷”“产业贷” “粮蔬贷”等金融支持政策,助推产业实现质量和效益“双提升”。
落实“四项举措”服务延链。发挥产业链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领着农民赚,积极构建“农户流转土地收租金、入社入企挣薪金、入股分红得股金,经营主体赚资金、加工流通交税金,集体积累公积金”的良性循环,确保农户、经营主体、村集体三方共赢。一是强化党建引领,落实好产业政策。创建“产业链党员示范岗”、“党员红旗手示范基地”,划分党员责任区、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农业农村部门党建行业指导优势,为经营主体提供产业规划、项目申报、融资贷款等服务,把分散农户组织起来、分散的产业链接起来,帮助中小散经营主体扩大经营规模,提升种植水平。稻渔产业链党委指导莲花池村党支部把农户分散的土地资源集中起来,依托城郊优势,成功引进立春农业有限公司投资1500万元,建成工厂化养殖厂房一幢,建设养殖池十二个,采取循环水加氧高密度养殖和渔菜共生技术,一个厂房可年产相当于300亩水面的渔业产量,年产加州鲈、黄金鲫、鳜鱼、彩虹鲷等各类绿色无公害高端渔产品75万公斤。同时,村上围绕农旅结合建设的300亩稻田立体种养基地相关设施基本到位,年度亩均纯收益达5000元以上。二是建立利益链接机制,促进群众增收。建立“租金+股金+薪金”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户通过土地流转不仅可享受每亩700~750元的租金,还可将本金入股,享受不少于投资10%的股金分红,同时可在稻渔、茶叶生产基地务工,获取报酬。三是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企业增收。县财政对集中连片新发展100亩以上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每亩进行2000元补贴,把小田块变大田块,便于“机插”“飞播”,每亩节约成本300元;通过种植、加工、品牌营销,稻渔优质米高于普通大米售价3倍以上,亩均产值达3600元~21000元,高出传统水稻亩产效益2~5倍以上,经营主体实现了“一水两用、一季双收、一田多收”。位于城固县龙头镇汉中福旺米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收购稻渔种养主体的水稻和公司基地水稻加工的系列大米,高端售价达20 元/公斤。大力推行茶园机械化管理,机械耕作、采摘水平不断提升,80%的茶园实现机械化修剪,亩节省成本800元以上。四是推动上下游合作共赢,促进村集体增收。积极推行“企业(合作社)+村级合作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资产盘活、土地入股、股权认购、股权转让、订单收购等形式,紧密联结农户和经营主体,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目前全县36个村级经济合作组织参与稻渔产业发展,累计实现盈利400万元;89个村集体参与茶产业生产,近3年实现盈利1260万元。陈家湾村统筹盘活了各类土地资源,建起以发展香菇、木耳等食用菌为主的扶贫车间,集种植、采摘、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千亩荷塘,带动了村民和周边劳动力就业和村集体经济发展,2022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3万元、村集体积累达8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