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泾阳县围绕“建设百姓家门口的精神家园”这一目标,积极探索建立党建引领、资源共享、五级联动、统一管理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新模式,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缩短为“零距离”,将 1 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9 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57 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0 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基地(点)建到了城乡老百姓家门口,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全覆盖,走出了一条在巩固中提高、在创新中发展的新路子。
“三大保障”推动文明实践稳步发展。 泾阳县委、县政府始终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以 “三大保障”机制推动文明实践工作健康、有序、稳步发展。强化组织保障。成立由县委书记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志愿服务队总队长的领导机构,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县委宣传部组织协调,县直各部门单位分工负责、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强化制度保障。印发《泾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及《泾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工作评估标准及责任分工表》,进一步完善中心、所、站、基地(点)管理制度,以考核评价倒逼责任落实落细。强化经费保障。县财政将文明实践工作所需资金纳入本级预算,专项拨付、专款专用,用于中心(所、站)的硬件建设、活动运转、队伍培训、表彰激励等各项工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靠。
“三大阵地”让文明实践落地生根。 坚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原则,因地制宜推进文明实践全域化覆盖,有效提升文明实践工作的动员引导、整合服务能力。固本强基建中心。在产业新城秦创原·泾阳创新实践基地二楼建设县文明实践中心,设置理论学习宣讲、文明实践培育、科技文化体验、路演推介、共享办公等落户中心。因地制宜夯实阵地。在城区和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上,克服场地、资金、人员等诸多困难,统筹考虑、深度整合,农村秉承“一镇一特色、一村一主题 ”的原则,社区则体现“配套、实用,满足 15 分钟生活圈要求”的建设思路,将党群服务中心、文明实践站(所)、综合文化站、社区服务中心等按照“五有”标准统筹规划、一体建设,实现城区和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无死角。融合线上线下阵地。发挥网络阵地作用,推动文明实践“指尖化”,将线下活动计划、宣讲内容、培训课程、活动成果等制成短片、课件,在“中国泾阳”“泾阳融媒”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传播,实现从“一时一地”到 “随时随地”的转变,有效拓展文明实践的维度。
“三大引领”增强文明实践原动力。 印发《关于健全和完善新时代志愿服务组织的通知》,全面建成县级志愿服务总队、各镇(街道)志愿服务支队、村(社区)、县直单位、志愿服务分队志愿服务网络,为落实文明实践任务提供有力支撑。专业带头人引领。先后推出白蟒塬孙氏剪纸传承人孙学义、面花技艺制作人杨晓玲、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陈辉等百余名志愿服务带头人,以骨干队伍引领文明实践走进千家万户。特色服务队引领。围绕推动志愿服务队伍专业化、技能化、特色化目标,组建以党政干部、文化志愿者、“双城同创”志愿者、网评员、新闻主播、普法志愿者、科创志愿者、环保志愿者、“泾阳好人”(道德模范)、“乡亲议事会”等10支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队,为泾阳县增添了志愿温度。优秀服务品牌引领。“泾诚驿家”党建志愿品牌和“红动泾阳银发向党”志愿服务品牌是泾阳县两大重要志愿服务品牌,不断引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的志愿精神在泾阳凝聚传承,感染更多的年轻人在志愿服务的岗位上接续奋斗、传递正能量。同时,泾阳县还充分发挥县级领导、党校教师、“五老”人员领学促学作用,开展理论学习、宣讲活动。依托传统节日及重要时间节点,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形式,将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有机结合,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积极探索有温度、接地气的实践新路径,利用新媒体网络优势,增强文明实践正向宣传。(作者:泾祖仁) 供稿:泾阳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