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华夏传媒网今日头条

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最美逆行者

2022-01-05 14:21:51   来源:华夏传媒网   浏览量:

朱婕: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副护士长

 


她像是接受了某种“机密”任务

除了逆行奋战在核酸采样一线的医护人员,还有这样一群人不为人所知,他们默默奋斗,快马加鞭,冲在病毒前面。

朱婕是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副护士长。12月21日晚上10点,朱婕接到上级通知,立刻集结20人支援莲湖区疾控中心。“我接到电话的时候有点懵,对自己要做的工作其实并不是特别了解,但不要紧,我只需要听令行事,将领导安排的事情做好。”很快,朱婕收拾好了行囊,安排好家里的龙凤胎,简单告别后紧急赶往指定地点。

全部到位后,朱婕被拉进一个名为“新冠应急组”的群里,22日凌晨,相关负责人告诉朱婕,让她从20人中抽出10人待命,一有外出任务即刻出发。凌晨2点,第一个任务分配下来,神经内科王雪穿好防护服后,便前往X酒店取样并送至市疾控中心。

“请派一人取样,送市疾控中心。”

“请派一人前往XX小区,取样。”

“请派三人出任务。”

“请派一人……”

“请再派四人……”

……

 


 

一天下来,徐静、王雪、陈云柯、张新月四位队员共出勤六次,累计取样、送样共计120次。朱婕慢慢总结出来了自己接的并不是什么“机密”任务,而是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的“流调工作者”。

流调全称流行病学调查,是传染病防控中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流调,可以还原病例行动轨迹,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其实刚开始知道是到B类人群家中采集心里还是比较毛的,毕竟是离病毒距离更近了。院领导信任我让我带队,20个队员,我安全带出来,也得把他们平安送回去,一个也不能少,压力还是非常大的。接受任务前,我把每个队员挨个叫到房间里面,看他们穿脱防护服是否规范,确保每个人的防护服合身,太小了,他们行动不便,太大又怕防护不紧密,有感染暴露可能。”朱婕说。

朱婕和队员晚上待命,有任务就送样。白天主要是外出,到新冠密切接触人群家中进行环境采样。每次出任务就是一个人,司机把队员们送到后,队员们就在小区楼门口将防护服穿好。由于老旧小区多,没有电梯,队员们穿着防护服行动不便,也只能摇摇晃晃地徒步上楼,最高步行7层。到密接人员家中后,让居民集中在一个房间,采样员就用棉签擦拭餐桌、卫生间、洗漱台等区域进行随机选取环境样品,取样完毕后,采样员们便独自走到垃圾桶旁,将防护服按要求脱掉,扔进医废垃圾桶内,再用消毒酒精进行严格消杀,然后再乘车前往下一个密接人群家中。

“哈哈哈,就因为酒精喷洒的太频繁了,我们的鞋子和裤子都褪色了!”朱婕大笑着说,双眼虽然因为劳累而略显浮肿,但朱婕的精神很好,一直侃侃而谈。

60个小时,朱婕带领的团队共送检B类人群核酸标本137份,入户B类人群家庭进行环境采样43户,配合采集疾控中心人员共80人。

圆满完成疾控中心的流调任务后,朱婕还担任外出全员核酸采样队副队长,负责协调联络、物资保障。她带领着队员们身赴抗击疫情的第一线,立足岗位,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为抗击疫情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急诊科王科“每次采样后手消毒,风一吹,就像‘伤口上撒盐’”

 


 

1995年出生的王科是急诊科的一名护士,自疫情发生以来,王科已经第七次参与院外的核酸采集工作了。“因为我是急诊科的护士,大多数的患者在这里只是稳定生命体征、明确诊断,经抢救治疗后就匆匆转到各个专科,他们恢复意识、病情稳定、恢复健康、出院……这些过程我们都见不到,看不到患者的笑容,有时还会遭受不理解,在这里,作为护士的获得感特别缺乏,总是默默救治各种各样急危重症患者,却收获不到反馈。而在采样现场,听到居民群众那一声声的感谢,我突然觉得很感动,自己为抗击疫情做了微薄的贡献,也获得了作为医务人员的光荣感。”10月份,王科第一次参加核酸采样任务后,这样感慨而发。

12月15日,在医院集结第一批先锋队赴曲江执行采样任务时,“尝到甜头”的王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一直采样到凌晨才返回医院。

17日,在核酸结果出来后,王科再次加入采样队。“我们是早上7点出发,8点到桃园某小区开始工作,一直持续到下午2点,人才慢慢少了一些。听说附近的兰空小区居民在排长队,我又赶去支援;一个小时后,‘转战’到另一个老小区,这里的采样完成后,紫玉华园小区还有500户居民在等着我们,回到医院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王科说。一天内奔波四个小区,为近5000人完成采样工作,虽然累,但是内心却很充实。“小区居民都特别配合,间距也保持的很好,遇到个子特别高的居民,他们会很自然地半蹲下来,仰起头,便于我们操作。快结束时,小区业主委员会工作人员给我们送来热牛奶,看到我们忙于采样无暇休息,他们就组织在场的所有居民为我们鼓掌表示感谢,说真的,那一刻特别感动,我一个大男生鼻子也不由地酸了起来!”王科补充说。

 


 

25日早上十点,王科站在门诊楼前,参加采样队再次出发前的简短仪式。由于下雪,空气中很湿润,听着院领导的叮嘱,王科握住拳头,默默地在心里为自己加油鼓劲,他知道,这是又一场硬仗。

这次共集结了51位采样队员,包括护士、医生及医技人员,到达当地后,队员下沉到23个采集点,包括各个工地、社区、学校等机构。“这是第四轮全员核酸检测,这里各采样点居民人数不均衡,有些地方居民不是很多,但派去的采样人员多,我们队长向富森便挨个打电话询问情况,将居民人数少的医务人员协调至人数较多的地方。我所在的点居民相对较多,去了之后一直没停,稍晚些有老师来支援我们,才换着休息了一会。”

 


 

王科说,哎呀,真是冷,那天雪一直没停,还刮着风,手脚冻得不行,按照感控要求,每采集一人便要用手消消毒,消毒后,风一吹,那酸爽,就像在“伤口上撒盐”!但是还是很开心,因为在西安很少能见到这么大的雪。那天结束时已经凌晨了,我们返回住所时,看着空空的街道,银装素裹,雪花漫天飞舞,中国结路灯的灯光照耀着我们回家的路,大家都觉得景色特别美,有老师打趣说,要是没来采样,我们还看不到这样的美景呢!

没有采样任务的时候,王科就回科室工作。疫情发生以来,科室领导大力支持抗疫工作,同事积极主动报名参加,科室改为两班倒,抽出的科室人员支援外出采样及院前急救出车任务。“因小区有确诊患者,封控在家的居民突发急症只有通过120救护车才能被送到医院救治,出车任务繁多。记得有一次,接到患者在返回医院的路上,救护车突然被群众‘拦截’,我们了解情况后才知道有一个患者正在路上行走时突然倒地不起,呼之不应……就这样,我们在路边‘捡’回来一个患者!”因特殊时期,急诊患者会因医院种种流程复杂繁多而心生不满,遇到不理解、不配合的患者,王科也要尽量安抚其情绪。

随后,王科分别进行第五、第六、第七轮全员核酸检测采样任务,累计采集12147例样本。“累,当然累,但是没关系呀,我年轻,又是男生,身体素质要好一些。我现在最大的感触就是,生命好脆弱,我曾见过二十几岁的年轻小伙猝死离世,那一刻突然觉得自己离死亡好近,当时就萌生出一个念头:竭尽所能,精彩生活。尽绵薄之力,众志成城,我们一定能把病毒干翻!”王科说。

预防保健科唐转玲:“那种累,是难以形容的”

 


 

预防保健科唐转玲在接种门诊协调为3至11岁孩子进行新冠疫苗接种及18岁以上成人的新冠疫苗加强接种工作,因孩子难以配合及因上课未能按时接种等种种原因导致接种缓慢,每天接种疫苗至晚上,周末也要安排人员进行接种。唐转玲在接种门诊负责整体协调,如系统后台故障、保障物资充足、各类相关表单、维持秩序、限制接种室人流量等,要是遇到无法配合的孩子,唐转玲也会帮助其母亲用正确姿势抱着固定好位置,方便接种。

疫情发生后,接种疫苗暂停,科室就把人员抽调出来用于支援医院各个志愿者岗位,25日,唐转玲报名参加院外采集核酸任务。

“第一次参加这种任务,还是有点紧张,头一晚都没有睡好。”唐转玲笑着说。

 


到了指定地点,唐转玲协助伙伴穿防护服,定时用酒精喷洒地面,采样区域及医废垃圾桶进行消毒,指导居民保持两米以上间距。随后唐转玲被调到一个400人的小区,下午6点结束后她又与同伴转到1500人左右的工地为工人检测核酸。“那天下着雪,特别冷,我到后面有点站不住了,但是看着后面人不多了,想着再坚持坚持,没想到再一抬头一看,后面又密密麻麻排了那么长!”晚上10点,她结束了全部采集工作,将医废垃圾袋按照要求用鹅颈式包装、捆扎、封袋,并贴上标识,最后对自己全身进行彻底消杀后才返回住所。

27日,唐转玲再次报名参加核酸采集工作。唐转玲总结出来,不管身上穿的衣服再多,贴再多的暖宝宝,手都是最冷的,有了第一次的经验,这次她多备了几双棉线手套。去指定采样点前她就得知这个小区流动人口多,住户多,初步预估可能有4000人左右,她暗自在心中加油鼓劲。

 


“刚开始进行的不是很顺利,系统故障,网也很慢,还因跳闸停了几次电。后面慢慢好了,节奏就非常快,消毒、撕棉签、采样、留样、消毒……一气呵成,手底下就不停,时间过得也非常快,我们那组是当天采样最多结束最晚的,是难以形容的那种累,回去虽已凌晨12点了,但大脑仍处于兴奋状态,入睡困难,我就躺床上发了朋友圈和抖音,哈哈哈,纪念一下。”唐转玲说。

28日8点,唐转玲回到医院,在发热门诊承担志愿者工作,在这里,她还收获了一个“快递小姐姐”的昵称。

特殊时期,来医院就诊的发热患者进院后按照规定必须再做一次核酸,等结果出来方可到专科就诊。患者进发热门诊前,必须“过”唐转玲这关,她要将各种注意事项跟患者讲解清楚,帮进入发热门诊的患者买药、取药、租充电宝、盖章、缴费……遇到缴费有支付密码的,唐转玲还要再次返回去询问密码,人脸识别解锁;充电宝有问题充不上电,她也要重新折返租赁……一天下来,唐转玲来回奔波,不知道跑了多少趟。

下午1点,一位年轻男子带着4岁左右孩子进入发热门诊,由于错过统一送饭时间,又没有外卖,带的饼干孩子因嗓子疼也难以下咽,家人亦无法前来送饭,男子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唐转玲看到后,便将自己的午饭送给了他。“看着小孩也是挺心疼的,发着烧,要是再吃不到饭恐怕更没有抵抗力了……只愿患者快快好起来,我们这点辛劳不算什么。”

被病毒席卷的长安看起来就像加了冷色调的滤镜,街巷空寂,灯火寥落。无论是暮色降临还是晨光熹微,总有一群人行走在空空如也的街道。你虽然不知道他们是谁,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却知道他们夜以继日、夙兴夜寐的原因。你想象不到他们在寒风中一站就是十数小时,靠着舍生忘死,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战胜因寒冷、潮湿、劳累等导致身体的种种不适,这是中国精神、军工精神的生动诠释。

长安,加油!

长安,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