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彪长篇小说《幻化》研讨会发言纪要阅读笔记
文/李春光
上图2000年3月21日,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中国作协大楼活动中心举办为期一天的长篇小说《幻化》三部曲(《尘世间》《日环食》《生与死》)首发式暨研讨会,左起:刘冰、苏星、李准、张锲、高占祥、聂振宁;右起:严家炎、阎纲、何启治、何镇邦
1999年,张俊彪完成了近150万言的长篇小说《幻化》三部曲(《尘世间》《日环食》《生与死》)的创作,小说通过三个省委第一书记一生的命运浮沉,透析了“那一代”高层领导人复杂而真实的精神世界,折射出大半个世纪以来我们民族沉重的心路历程。
2000年3月21日,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北京中国作家活动中心举行了该书首发式;与此同时,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文联研究室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也联合在此举行了为期一天的“张俊彪长篇小说《幻化》研讨会”。 来自北京、天津、上海、西安、兰州、重庆、大连和深圳等地的近60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围绕作品的思想主题、艺术创新以及由作品引发的文化现象、隐含的作家创作心理诸方面进行了认真、坦诚、深入的探讨。会后评论家李华整理并在2000年第4期《特区文学》发表了此次讨论会的发言纪要,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2000年第8期随即转载。近日,有幸见到了这篇洋洋大观的重要文学活动的文字记载,并将它在微信朋友圈分段发表,与朋友们分享。确实,这是中国文坛少见的高水平的研讨会,这个会议本身,就是对张俊彪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度肯定。正如时任中国作协副主席邓友梅所言:这些年来还能把自己的生命和理想投入到文学事业里面去,不辞辛苦,不计成败,我觉得张俊彪在这一点上就令我很受感动!我们今天在这里,为一位严肃作家的严肃作品举行如此规模宏大的有质量的研讨会,我同样也很受感动!
不仅仅20年前的邓友梅先生深为感动,这件事在今天看来,依然使人感动不已。当然,人们关注的重点,还是集中于《幻化》本身。
纪要的第一部分:用幻化的眼光透析人性,用幻化的境界提升人性。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 张锲指出:这部作品以三个主人公的生命过程为线索,反映出了中国社会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阐释了人物与事件的沧桑幻化,出版后引起了读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高占祥对《幻化》给予了高度评价:《幻化》是一部深沉、沧桑、凝重的重要作品,以发展和变化的目光透视了中华民族一个世纪的历史,是一部民族的百年史诗。
百年史诗!那是波澜壮阔,那是雄风浩荡,那是山呼海啸,那是风雨如磐!当然,它表现于长篇小说之中,也许是一个个人物的悲欢离合,一颗颗心脏的悄然跳动,一声声高亢的呐喊,一句句呢喃的低语;它是濛濛细雨后的山岚轻雾,它是东方日出后的沧桑大地,它更是民族命运的浓缩与再现。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著名作家聂震宁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总的说来,《幻化》是一部反映我们社会主流生活的主流文学作品。著名文学评论家阎纲认为:《幻化》的阵容强大、人物复杂,人性与兽性、人性善与人性恶、人性的弱点与人性的幻化,生与死、爱与仇、动与静,构成了一个万花筒般的叙事世界,情节结构之纷繁,时间跨度之浩大,都是近年小说创作中所不多见的。作品着眼于“十七年”、“文革”和“新时期”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以幻化的眼光透析了人物复杂多变的命运。书中三个主人公切入历史的过程大致相同,但却由历史孕育出大不相同的灵魂世界,幻化出大不相同的天问,以及对灵魂的无情拷问。“幻化”固然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清醒的话题。如果说黎可夫是善的化身的话,那么霍士斌则是权力的化身,何人杰则是由恶向善幻化的化身,尽管转化的动力仍显不足(仅仅为爱)。
上图左起:张炯、曾镇南、韩瑞亭、王巨才、吉狄马加、刘冰、苏星、 李准、张锲、高占祥、聂振宁; 右起:蔡葵、严家炎、胡敬之、阎纲、何启治、何镇邦
在这里,三部曲的主要人物黎可夫、霍士斌、何人杰出场了。在他们的经历与灵魂世界里,作者调动了哲学的、宗教的、历史的、艺术的知识和智慧,赋予他们 作为时代产物的形而上的诗与诗的形而上。著名文学评论家何镇邦评判说:在近年来出版的长篇小说中,特别是1999年的文学创作中,它无疑都是一部重要的、在创作模式上具有探索和创新意识的、能引发人们诸多话题的作品。说《幻化》是一部大书,不仅指其篇幅浩长,人物众多,而且其时间跨度之大、内容之广博都为当下小说所不多见。它包容了作者对哲学、政治、人生、道德、社会、艺术、宗教、文化等方面的见解,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解读,如社会角度、政治角度、历史角度、哲学角度、艺术角度和经济意识角度等。它俯瞰中国百年,将人物与事件提升到人生哲理、心灵境界、道德标准的高度,而且以人生哲理统驭全书。本书主要写了官场和人性的幻化,写了三位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如果将《幻化》纳入“政治历史小说”来考察,会发现它已经超越了对官场表层的描绘,超越了反腐倡廉之类的主题,在揭示官场、权力对人的腐蚀这一点上,比任何“政治历史小说”都显得深刻。它写出了官场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官场上的衍化。西南外语学院教授何元智感叹道:《幻化》可谓中国百年史诗的一面镜子。它以网络化的视角,体验化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社会与政治的风云际会,历史与现实的轮回嬗变,让我们看到了人物灵魂深处的复杂、渺小,尘世间的变幻莫测,人性美与恶的挣扎较量,以及作者的激情、理想与直面人生的勇气,使我们不禁为这面镜子所折射出的博大内涵动容心跳,深深反省。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管卫中则从文学描写政界人物的角度指出了其中的要害:就是扫描出了政界人物灵魂变化的曲线,追踪了人在宦海浮沉中的幻化轨迹。著名文艺理论家胡经之却持不同意见:我觉得不要把这部书看成政治历史小说。作者在这里极力要讲的是一些哲理,一些人生的辩证法,政治斗争本来只应该是一种表面形式和一些偶然的例子。著名文学评论家吴秉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小说全部采用了倒叙的方法,充满着抒情性、哲理性和象征性。它对人生和社会历史作了深刻的反思,在艺术手法上也作了许多可喜的探索和尝试。我觉得本书总体上是在揭示一个“异化与复归”的主题。但它不同于此前其它同类小说的特点是:复归的过程不仅仅是停留在政治层面,而更多地进入了人性层面,如哲学精神、人生精神、宗教精神都是人性复归的途径,这些在作品中皆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反映。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当代》主编何启治说:这是一部丰厚的、独特的,在艺术上很有探讨价值的大作品。它的题材很独特,有很多精彩的细节;人物塑造很有个性,人生描绘很具色彩;也很大气,很有勇气。他特别指出,作品深入到文化历史的层面去发掘人性深层的东西,精心描写人物的性格演变和命运变迁。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文艺理论家李准肯定:《幻化》是一部在艺术上作出了很多探索与创新的很有份量的重要作品,很值得从整体上去探讨、去关注、去解读。他发现,作品独避蹊径,把人物提升到整个生命体验层面,提升到人生哲理层面来进行人生哲理的思考。而且把叙述、抒情、哲理思考努力融合为一体,又以哲理来统帅叙述和抒情。这种人生意味的追寻,这种生活哲理的思考,形成了很凝重的哲理氛围和很丰厚的文化意蕴。令人感受到凝重的历史感,品味出比较丰厚的文化内涵。著名文学评论家何西来对“幻化”二字做了阐释:本书作者以幻化的眼光来看人生、看历史、看人性,用幻化的境界来提升人的灵魂、提升人性、提升艺术,赋予作品很强的理想主义精神和很浓的宗教信仰色彩。人生是一种幻化过程,人性是一种幻化过程,艺术也是一种幻化过程。著名文学评论家蔡葵的看法是:《幻化》不是情节小说,而是心理分析小说。它不同于一般带史诗性追求的作品,并未直接展开重大历史事件的描写,也不是歌颂型的英雄传奇,而是通过对世俗生活的表现,敞显人物的心灵状态。历史在这里不再是简单的政治对抗和阶级斗争,世俗生活成了历史的真正核心和灵魂。这种描写不止是一种创作视角和叙事策略的转化,而是观念的一次改变。
上图左起:李准、张锲、高占祥、聂振宁(发言);右起:何镇邦、牛玉秋
从以上嘉宾们的发言可以看出,围绕着幻化主体,从宏观和大局切入,对作品从思想内容、结构形式、人物塑造、语言特点诸多方面进行了总体的评判。从纪要的字里行间触摸到,作家以敏锐的洞察力,窥见了时代的反复的螺旋式的震荡,那些立于潮头的有头有脸的人物,经历了一波又一波血与火、爱与恨、情与仇以及风雨兼程仓促前行中,在大潮退却之后,必然会呈现前所未有的不间断的转化即幻化。本文联想,其揭示的“异化与复归”的主题,有托尔斯泰笔下复活的某些意味。
上图左起:吉狄马加、张俊彪
纪要第二部分:在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和心理浪漫主义之间。由三个主义的提法里,人们就可以领悟到,这部分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幻化》的创作方法上。当然,它是从总体上去把握的。
深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著名外国文学研究家廖星桥说:我觉得本书最可取之处,是避开了一些我们目前无法正面回答的问题;而走了一条在艺术上探索的道路,在创作手法和结构上下了一番功夫。作品打破时空界限,采用淡化人物性格、淡化故事情节的手段,在艺术上达到了一定的突破效果。《幻化》是一部渗透着心理现代主义的心理现实主义杰作,是一部在创作手法和结构上具有革命性意义的重要作品,它所蕴涵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内容都已经接近了西方最著名的心理现实主义作品,在文学创作领域实现了一次重要的突破,走出了一条艺术探索的道路。北京大学教授、著名文学理论家严家炎认为:《幻化》不但隐含了丰富的历史内容和相当的思想深度,并且寻找到了与之相统一的恰当的艺术存在形式。作者一边叙述一边议论分析,实现了历史时间的空间化,既用一条纵线贯穿三部曲始终,又用三个横截面表现不同时代,显示出作品的结构特色。李准先生进一步阐述道:作者不仅对自己的创作中时空观念做出了勇敢而成功的突破,就是对整个文学创作中时空观念的转变也作出了可贵的突破。作者在创作实践中找到了这种叙事特点,在时空观念上作了很新的探索,大篇幅地采用了心理叙事。作者的才能、激情、心灵的自由飞翔,是中国式的张俊彪式的心理现实主义。著名文学评论家陈骏涛对此进行了印证:突出的特点是对人性的深入开掘,对中国革命主体农民的反思,但里面又包含有许多诗性、哲理、宗教的情绪。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称作一部诗化或散文化的现实主义作品。蔡葵先生则从作品中的人物刻画说起:它从批判中反思历史,具有一种深邃的思想内涵和强大的思想冲击力。刻画人物也是从世俗的平凡生活着手,注重展示人物在平凡生活中的心灵变化和心路历程。创作观念的改变,使《幻化》不是从静态的角度来探讨心灵善恶的种种表现,而是以动态的角度来反映心灵的变化,描绘了人性的曲折和异化,表现了人从自我走向非我、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样一种严酷事实。小说如此注重探索心灵和人性,而不追求情节曲折离奇,使之成为一部相当典型的心理分析小说。《幻化》在对人物分析中,大量地运用了心理辩证法。如揭示了霍士斌的异化并不是个人道德的缺失所造成的,而是某种严酷的社会现象的反映等。何镇邦先生认为:小说对传统现实主义的超越与突破,主要体现在心理现实主义风格上。从时空转换方面来考察,三部曲采用了不同的时空结构方法,如《尘世间》把很长的自然时间放在很短的主观时间内来观照,而《日环食》则将很长的主观时间放在很短的自然时间——日环食过程中来反映。《生与死》的自然时间很短,艺术时间很长,完全是用人物的心理感受来处理现实事件。三部曲就是这样一步比一步更加清晰、更加深入、更加凸显出心理现实主义的结构特征。俊彪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作品充满了理性描写、理性激情和理性分析,充满了忧患意识,也充满了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文学评论家张炯也谈到了人物描写方面的艺术特色:这是一部才华闪烁、厚重的、有艺术特色的小说,里面充满诗情画意的细腻笔墨。作品深入到人物的心理世界,包括人物的性格、思想、情感乃至人物的梦境和潜意识,通过这些描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时代的精神风貌。有评论者认为它的风格是心理现实主义加心理现代主义,我觉得它还有心理浪漫主义的特点。
2022年春节,张俊彪和李春光在深圳
心理现代主义、心理现实主义、心理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在中国作家以往作品研讨会上,出现的频次并不高。而在22年前,就有了“中国式的张俊彪式的心理现实主义”。张俊彪本人谈到这一点,有点意外:其实我读的国外名著并不多,写了一本《幻化》,良师益友评点,我才知道那么多世界大家和主义,他们都是一座座文学的高峰,我尚在山脚下摸索着寻路……
所谓心理现代主义小说的主要特点是,作品通过非连续性的分层结构、多维度的意识表述和现实主义的细密描述等多种叙事形式的融合,再现了某种语境下的真实。它既不是传统现实主义对客观认识论意义上的重复与模仿,又以质询、探索和重构的姿态,审视历史、真实与主体,从而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效果。而心理现实主义,是作家创作时,将对现实生活的如实描写、心理探测、性格刻画、环境写实与某些象征、怪诞手法融为一体的创作方法。所谓意识流就属于心理现实主义。创作中的浪漫主义的范畴非常宽泛,心理浪漫主义应该属于浪漫主义手法在典型人物描写上的应用。它包括:将人物外向的英雄主义转向内心世界的复杂感受与心理描述;来自于情感主义,情绪激昂,情感饱满,富于感染力;促进人对自身的认识、理解与相互平等;是对人的深层次思考与研究,终极目的是认识人、发展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当然,这些属于本文对于三个问题的粗浅理解,以便起到抛砖引玉的目的。而且,评论家李准也看到了:《幻化》基于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也许,张俊彪在他的文学世界里艰辛探索,走出了中国文学前行的一段里程碑式的路径,不管有意为之还是随心而至,至少说明,东方与西方在创作方法的探寻方面,有着相通的地方。
纪要第三部分:作为文化现象和创作心理研究对象的《幻化》。本文理解,发言人提出了一个创作心理研究与文化现象需要探讨的问题,即《幻化》的成功创作,对于中国文化和文坛的启示与意义。
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刘俐俐:我认为可以换一种眼光,换一个角度,将这部书的创作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来看。看它是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看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已达到了什么地步?张俊彪是一个比较依赖于自身人生经验的作家,他与新时期以来一个又一个文学思潮并不合拍,而走的是他自己的一条路,始终忠实于自己的艺术感觉。我觉得它是个历史相对主义的文本,而且历史相对主义贯穿于它的始终。著名文学评论家陈墨坦言:这部小说为我们提供的最突出的价值,就是可以将它作为中国作家创作心理研究的一个对象来进行考察。这里面既包括了众声喧哗,也与文学观念的发展及作家地位的变化紧密相关。在《幻化》的创作中,作家真正成了小说的绝对主宰。陈墨发现,三部曲创作方法的幻变与差异:作品第一部是用写实的方法来描述历史,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写法;第二部是用写意的方法来展开现实;第三部是用浪漫和象征的方法来展开人物的心理。作者把社会历史私人化,将私人生活情绪化,而且将某些情绪浪漫化。作家的这种主观言说情绪不可遏止,直到呈现出一种非常独特的小说文本。著名文学评论家曾镇南认为:这部书的确反映出了一种值得探讨的文学现象。它既具有现实主义的烙痕,又具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流派特色。这部作品自始至终充满着激情,可以说是激情澎湃,如长江大河奔涌,似滔滔海浪一排排汹涌而来,令人无法抗拒。曾先生指出:你既然采取了象征化、浪漫化的写法,却又把人、事写得这么具体、尖锐;你想把问题抽象化,但你的描写又是非常具象的、历史的。这的确是又一个矛盾。本文觉得,如果这是一个矛盾,恰好说明了作品本身遵循了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某些创作方法的运用,与所表达的生活与寄予希冀的东西,在对立之中统一起来了。
著名文学评论家韩瑞亭说:我想主要是两种文化状态、两个地域文化的冲撞,从而幻化、产生了这样一部作品。这部书应该说是酝酿于西北而成形于东南,这其中两种地域文化、两种思维方式的冲撞和交融,至少对作者的创作产生了两种影响:一是对生活的审视角度变化很大;二是在艺术表达方式上尽可能地借鉴了传统和现代的叙事手法。李准先生肯定道:本书可以说是张俊彪创作中的一个新的高度和生长点,也是张俊彪所经历和代表的黄河文化与东南海洋文化在现代相撞击所产生的一个成果。三部曲每一部都是从黄河写起,黄河在这里不但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地域的象征、人物命运的象征,也是一种生命意味的象征,在某方面还与作者自身的性格、追求都有一定联系。《幻化》在文体风格上都有突出的探索与创新,大跨度,大视野,大结构,赋予了作品一种厚重感。何西来先生指出:这部书的结构很费了一些功夫, 作者很可能是受了《神曲》的影响,书中也引用了但丁的诗;写作手法上也可能受了哥德《浮士德》的影响。书中主人公3位,来自三秦旧地;写了人性中权势、金钱、美色3种欲望;还有3个美丽女性,曾经或最终许配给了3个主人公;3个主人公有3种不同的生,3种不同的死,3种不同的灵魂飞升;从而提升了人的境界,提升了人的灵魂。这的确是一种值得关注的创作现象,一种值得探索的文化现象。吴秉杰先生也回应了这部作品的结构问题:小说的整体结构非常成功,包涵了整个思想内容和艺术内容,认为人生是一个幻化过程,艺术是一个幻化过程,历史也是一个幻化过程。而幻化带有某种串化的精神,把大量西方的东西放进去,譬如人文精神、哲学精神、宗教精神、政治精神、科学精神和艺术精神等,而且认为这些东西与东方的文化均可以相互打通、乃至融会整合,从而提升人的灵魂境界。这样便完成了小说的整体结构。
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谈到了作家与作品均在幻化之中。他认为:应该承认,张俊彪把一个新鲜的、复杂的、充满矛盾的文本推到了我们面前,激起了我们从多侧面、多角度去解读它的兴趣,这本身就说明了它包含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个人的阅读感觉是:它又难读,但又放不下,总想看个究竟。我同意胡经之先生的看法,不要把它作为一部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写出的政治历史小说来看,也不要把它作为一部官场小说或现代官场现形记来看。它应该属于那种探索生存困惑、人生之谜及造化的神秘莫测,以形而下的方法而试图达到形而上的感悟的小说。在它的每段具体描写出现之后,紧接着我们都会听到三种声音:一是来自人物自身的声音;二是来自作者的声音;三是来自圣哲的形而上的声音。《幻化》是文学创作领域的一种现象,它在结构、手法、叙述等方面都具有革命性意义,应当把它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来研究。我们只有把它作为一个艺术品,用艺术家审美的眼光去欣赏它,才能准确地把握它的丰富内涵。
作者张俊彪最后做了简短发言:我只能算是一个业余文学爱好者,从17岁当战士时发表第一首小诗开始,30年来虽已出版了20多部作品,但没有一部是本人所满意的。今天在此召开的是对我个人作品的第一次研讨会,有幸聆听到这么多良师益友当面的谆谆教诲,令我看清了自己学习与创作等方面的浅薄和局限。我将深怀着一种感激之心念,继续读书、做人、修德、养性,直到此生的尽头。
2022年10月7日
【李春光简介】李春光,1950年生。永寿县人。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陕西省作协理事、咸阳市文联副主席、咸阳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秦都》文学主编,现为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历史人物研究会理事、咸阳市作协名誉主席、西部报告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陕西省书画院咸阳分院名誉院长、陕西省书画研究院咸阳分院名誉院长等。1981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黑森林 红森林》《情使》《吉星高照》,中短篇小说及散文、诗歌、报告文学、评论等200余万字。散文诗《拥抱你,香港》获2002年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 “相约香港·中国当代文学贡献奖” 。报告文学《中国步长》获第四届中国世纪大采风作品金奖(合作)。长篇小说《情使》获1996年咸阳市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报告文学《青鸟》获陕西省首届柳青创业文学奖优秀作品奖。诗歌《仰望你,故乡的大树》获第五届“中华情·全国散文诗歌大赛”金奖,曾入编《中国作家大辞典》《世界华人艺术家名录》等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