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记者刘嫚 发自北京 人民陪审员来自群众,大部分不具备法律专业知识,实践中应如何发挥好人民陪审员参审履职作用?10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发布会,发布《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中国实践》报告,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副主任叶健介绍,法院将细化人民陪审员参审时法官指引机制,探索完善事实问题清单参考样式,进一步推动人民陪审员参审由“简单坐堂”向“深度审案”转变。
叶健介绍,当前,人民陪审员主要通过在常住居民名单中随机抽选产生,就是要发挥通民意、知民情、汇民智优势,但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人民陪审员“非法律专业人士”的特点,重点从以下方面发力,帮助人民陪审员增强履职能力,确保人民陪审员切实发挥参审作用。
一是加强法官指引。人民陪审员法明确规定,审判长应当履行与案件审判相关的指引、提示义务,但不得妨碍人民陪审员对案件的独立判断。建立健全法官指引机制,是贯彻实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人民陪审员作用能否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关乎司法领域人民民主的实现。可以说,审判长积极、恰当地履行对人民陪审员的指引、提示义务,是人民法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司法为民的一个重要体现。
二是加强学习培训。各地法院不断规范人民陪审员培训工作机制,加大培训力度,创新培训形式,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岗前培训与日常培训相结合,为人民陪审员制作教育培训短片,组织观摩庭审,开设模拟法庭,提供自选课程,邀请人民陪审员参加重大疑难案例研讨活动,激发人民陪审员的学习积极性;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既注重法律基础知识培训,又围绕人民陪审员自身特点开展特色培训。同时,各地法院在保障人民陪审员参审权利上主动加码,有的为人民陪审员编制参审履职手册,有的开发微信小程序试用电子卷宗系统方便人民陪审员阅卷,提高人民陪审员参审积极性。
叶健还介绍,下一步,法院还将结合审判实践,加强研究论证,细化规定人民陪审员参审时法官指引的原则方式、语言表述、时间阶段、救济途径,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官指引机制,探索完善事实问题清单参考样式,进一步推动人民陪审员参审由“简单坐堂”向“深度审案”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