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华夏传媒网今日头条

厚度与宽度

2022-11-05 17:12:44   来源:张俊彪文学艺术馆   浏览量:

——读《张俊彪作品评论集》

作者:全展     

    【张俊彪简介】张俊彪,陕西省旬邑县人,1952年生于甘肃省正宁县,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创会理事,中华全国青联委员,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一级作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历任甘肃省委宣传部、组织部、办公厅专职秘书、副处长、代处长、处长,甘肃省及兰州市青联常委、副秘书长、副主席,甘肃省青年文协常务副主席,甘肃省文联专职副主席,1992年初调任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广东省文联副主席,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创会主席,深圳市委宣传部巡视员,深圳市政协常委、文教卫体委员会主任、科教卫体委员会主任、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等职。主要文学作品有长篇《幻化》三部曲(《尘世间》《日环食》《生与死》)《曼陀罗》《省委第一书记》《鏖兵西北》《血与火》《最后一枪》《山鬼》《没有陨落的太阳》等29部,主编《大中华二十世纪文学史》(五卷)和《大中华二十世纪文学简史》(上、下卷)等大型史典10多卷,共约1000多万字,中华书局出版20卷《张俊彪文集》,作品先后获国家和省级文学奖21项。

 张婉莹主编的《张俊彪作品评论集》由甘肃人民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这是海内外出版的第8种有关张俊彪文学创作的研究著作。此前,文学理论界已先后出版有:韩梅村著《多棱透镜下的人生——张俊彪论》(中国和平出版社,1992),墨人、林泉等著《张俊彪其人其文:在牛栏里出生的青年作家》(香港永泰出版社,1993),刘俐俐著《理论视野中的作家张俊彪》(花城出版社,1994),秦兆阳、刘俐俐等著《张俊彪研究文选》(花城出版社,1997),何西来等著《长篇小说〈幻化〉评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秦兆阳等著《张俊彪研究文集(上册、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郭久麟著《从牛圈娃到名作家:张俊彪传》(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等。此外,还有多种文学史著如《中国当代传记文学概观》《中国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史》《大中华二十世纪文学史》《中国西部新文学史》《中国当代散文史》,大学教材《隐秘的历史河流——当前文学创作与批评中的历史观问题考察》《世纪之交长篇小说与文化解读》等,均不吝篇幅,特辟专门章节论述了张俊彪文学创作的思想内蕴与艺术成就。海内外学术界30年来不懈坚持、持续关注,如此格外垂青一位当代作家,全面、深入、持久地研究其人生历程与文学影响,似乎还不多见。我想,这既是作家张俊彪之幸运,也是喜爱这位优秀作家的广大文学爱好者研究者之福气。

 1999年冬,张俊彪和妻子侯晓菲、女儿张婉莹在深圳麒麟山

  张俊彪的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儿童文学、传记文学、报告文学、影视文学以及文艺理论与评论等多种文学样式,而以独树一帜的长篇小说和传记文学著称。《张俊彪作品评论集》的编排分为三辑:“第一辑 张俊彪思想艺术论”、“第二辑 张俊彪文学馆评述”、“第三辑 附录”,纵横交贯,充分体现了评论集厚重的思想深度与选材立意的宽容大度。

“第一辑 张俊彪思想艺术论”,可视为对张俊彪文学创作与研究的成功学解读,较全面、系统和深入地论述了张俊彪作品的思想内蕴、精神价值、哲学关怀、宗教情怀、艺术品质、艺术追求和艺术成就,从而真实、扎实而又生动活泼地展示一个卓越作家的心路历程、精神风貌和人文情怀。

 1992年,张俊彪在深圳小梅沙海岸

  韩梅村教授长期追踪研究“张俊彪现象”,知人论文,其关于《张俊彪文集》的阅读札记系列五篇,格外引人注目。张俊彪始终如一地在文学园地努力打拼、拓展,不断探索、创新的进取精神,深深吸引并打动了他。他对张俊彪的研究,既侧重历史维度,又侧重学术维度,更多的则是两者的巧妙融合。论文从“探索、创新:始终如一的创作追求”、“母题:农民文化的艺术解读”、“诗化:走向自觉的艺术表现风格”、“实践中生成的创作论”、“俊彪原本是诗人”等五个层面,立体深入阐释了俊彪作为当代独具代表性和个人特色作家的历史嬗变过程及其审美意义。韩梅村精辟指出:“张俊彪的大部分作品,即以其人生经历和革命老前辈战斗人生为题材。他是决心通过对这些题材的艺术把握和传达寻找到造成其不幸命运的症结,从而解开长期凝聚内心世界的心结的。”“张俊彪在进行他的各类叙事性散体文学作品的创作时,不仅要求其作品反映的生活要‘真’,而且要‘善’与‘美’,力求篇篇或部部作品都成为可供人们反复咀嚼品味的艺术精品,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审美存在。”“所以他在各种类型叙事性散体文学作品中黾力追求一种诗化的艺术表现方式与风格就是很自然的了。”韩梅村还独具慧眼地指出:“俊彪的诗人天性,使其在进行散文、小说、纪实文学等体裁文学作品创作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要将其诗思、诗意、诗情融入其中,从而使这些类型作品表现出了新的特色。”“其凭借多年来在创作实践中别有会心地触摸与体验所形成的创作论,自有其无可取代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与意义。”韩梅村的这些真知灼见,观念新颖,始终立足作家创作实践,行文鲜活且不乏理论深度。他创造性地阐释作家独特的文学形态和美学追求,那就是作家既立足于中国问题、中国经验、中国故事、中国精神,又转益多师,注重吸收和融入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心理现代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复调等艺术手法,不断创新,从而达到宗教情怀和哲学辉耀的最高境界,让读者在愉悦的阅读中产生共情,收获文学、生活、生命之外的人生真谛。

  1998年7月,中国作家协会作家采风在彝海,前排:池莉(左二)、张俊彪(右二)

 与之相映成趣的,还有郑秉多读张俊彪的五篇札记,涉及长篇小说代表作《幻化》三部曲和《曼陀罗》。郑秉多一一探究其美学情趣与奇光异彩,他将两部长篇视作社会小说来读,认为它是对社会人性“病灶”的深沉“呐喊”,具有更广泛的现实批判意义,其反思性振聋发聩。他的另一篇《奇人·奇迹·奇书——张俊彪文学思想和艺术的探寻》,运用传记批评法,并将张俊彪创作之路划分为三个阶段:功利阶段—平复心理阶段—精神追求阶段,写得既洒脱又贴切,有较强的说服力。在《幻化》出版十周年之际,刘俐俐、曾斌专门论述了《〈幻化〉:退步论文学的进步之思》,视角独到。他们自觉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张俊彪代表作,认为“《幻化》之‘大’,主要在于该书散发出来的厚重的思想深度和深厚的艺术功力,及其所呈现的广阔的阐释空间”,“就是一部充满着反思意识的‘退步论文学’的典范之作。”管卫中的《〈曼陀罗〉阅读札记》,将之视为写意小说,赞叹“真是一部中国的《神曲》”,切中肯綮。李金坤则不仅精心论述了《曼陀罗》的三大创作特色:即叙述模式的创新性、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艺术表现的审美性,还从张俊彪《精神与精神性》一书中,探寻出作家具有的那种崇高的现实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认为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针砭时弊、弘扬精神、崇尚主流、金针度人的“谈艺录”,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作者特别注重比较阐释,别具一番趣味,引人入胜。

 1998年7月,中国作家协会著名作家釆风团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卭海纪念碑前,作家们和当地领导以及宣传文化部门干部合影。张俊彪(二排左二)、吉狄马加(前排左二)、陈忠实(前排左四)、王充闾(前排右一)、吴泰昌(二排右二)、叶楠(二排右三)
 张俊彪和全展在深圳   2013年12月20日,《中国艺术报》刊发了张俊彪的长篇新诗《我的父亲是农民》,曾引起广泛关注与好评。2014年1月1日的《中国艺术报》以整版篇幅,特别刊发了一组评论文章和作者本人的创作谈——那就是收入评论集的伍仁《成就一座人民形象的诗的丰碑——读新诗〈我的父亲是农民〉》、张同吾《土地滋养的精神血脉——读长诗〈我的父亲是农民〉》、张俊彪《写真实的事情 抒自发的情感——叙事诗〈我的父亲是农民〉创作手记》。两篇评论文章和作家创作谈真诚告诉我们:什么是人间好诗,这个时代的诗歌何为,新诗创作的突破口究竟在哪里。这首传记体叙事诗,堪称一部雄浑博大的“父亲”生命交响曲,它以塑造“父亲”的“农民”式形象为旨归,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父亲由土地滋养的精神血脉和人格风骨,让人浮想联翩,感叹不已。而三篇文章俱为美文,其诗化文字,寓意诗情,给人以无尽的审美享受。如伍仁在评论结尾情不自禁咏叹道。

张俊彪和全展在深圳

  总之,这是一首难得一见的诗的佳构,是新诗创作中的一次突破性写作。它浅显如话,它又寓意深远;它一波三折,它又直指人心;它夹叙夹情,它又创造典型形象;它一唱三叹,它又雄浑交响;它炼字惜文,它又激情千里;它形象鲜明,它又哲思绵远。它深刻地揭示出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根本原因和群众基础;它深情地讴歌了农民的伟大和博大,确证这就是我们的“人民”及其何以是我们的力量之源;它深化了新诗的探索和魅力,找到了时代诗情的触发点和迸发点,唤醒了我们沉睡的诗情。

 评论集对张俊彪的传记文学创作亦给予了极大关注。除了收录两篇综述、报道外,还收录有三篇专论,即郭久麟的《为饱受冤屈的革命英雄立传——论张俊彪的传记文学创作》,陈红星的《从苦难到辉煌的真实人生图景——读郭久麟著〈从牛圈娃到名作家——张俊彪传〉》,张雨薇、王成军的《论〈从牛圈娃到名作家——张俊彪传〉的文学叙事艺术》。其中既有对张俊彪传记文学创作的综论,又有对“张俊彪评传”的评析,体现出批评的睿智、机锋和雅趣,无疑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张俊彪的传记文学情结。

 此外,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张俊彪本人的两篇自述与回忆:《我的传记文学缘起与写作》《中国传记文学学会源起》。前者让人想起他1985年在《飞天》杂志发表的创作谈《我与我的传记文学》,他对新时期传记文学的开风气之先,他对传记文学的痴迷与倾心竭力,既一脉相承,又有新的思考和发现,那就是他的担忧并提醒人们——“当下,需要极度警惕并防止的就是:传记文学的功利化、广告化、空泛化、虚假化、泛滥化和去文学化,要以极大的努力,继续保持与提升传记文学的普世性、真实性、史学性、文学性、审美性、可读性和启迪教化性。”传记文学成全了张俊彪的人生之路与作家之路,他自觉将人民立场、实践品格、时代需求作为新时代传记文学的基本向度,其发自肺腑的吁求与呼唤感人至深。后者让我们得知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创会时的艰辛与执着、开拓与进取。作为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筹备小组成员,张俊彪参与了这一史无前例的大事件。他出席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年3月在海南岛召开的全国传记文学研讨会,并参加了五人筹备小组会议,完成了一系列前期工作。如今,创会的常务副会长王维玲先生(第三届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和筹备小组秘书长李萍女士均已去世,其他两人连姓甚名谁也不再记得。这段由亲历者/知情人亲自讲述的回忆以及若干史料史实的披露,更显得弥足珍贵,无疑具有存史的“档案”价值。

 张俊彪、郭久麟主编的《大中华二十世纪文学史》第一版和修订本,先后在海内外出版发行,不仅《文汇报》等十多家媒体刊发了《一部20世纪中华百年文学的宏大史典》的报道,而且学术界有七八篇书评给予好评。评论集除收录一篇报道外,还精心选取了韩梅村、全展、王震雷/曾祥金的三篇评论文章,认为这部多卷本皇皇巨著特色鲜明,独树一帜,亮点颇多,其开放性、整体性和主体性的三大特色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这与主编之一的张俊彪思想开放、研究思路另辟蹊径、精心组织研究团队协同攻关密不可分。

 “第二辑 张俊彪文学馆评述”,体现了评论集结构体例和叙述上的创新。它聚焦“张俊彪文学馆”这座意蕴丰盈的文学富矿,收文24篇。不仅收录了该馆所在地陕西省旬邑县县委书记高玉峰、县长王旭在张俊彪文学创作与文学馆资料片录制对话会上热情洋溢、高度赞扬的致辞,而且还收录了参与并见证这一历史高光时刻的来自广东、新疆、陕西等地的高小莉、杨若文、赵新贵、李印功、鹿丁联、陈红星、房喜坤、吕顺锋等人的发言讲话、散文随笔、文学评论、访谈笔记及侧记等,众多赞美发自肺腑,见贤思齐,情真意切。他们之中,有作家、教授、政府官员、文学期刊社社长总编等。其中,高小莉的《窑洞前的杨树》《陕西有个张俊彪文学艺术馆——广东著名作家访谈笔记之张俊彪》,文采飞扬,尤见艺术功力。此外,还收录了馆主张俊彪《在文学馆开启展览时的致辞》《在文学创作与文学馆对话会上的致辞》及作家小传《自我速写》,收录了张婉莹的《张俊彪文学馆志》,充分体现出题材、体裁、主题、风格的多样化,写作的多元化。

 我们知道,在张俊彪文学馆(2019年)成立并对外开放之前,便有贺敬之文学馆(2004年)、陈忠实文学馆(2006年)、贾平凹文学馆(2006年)、莫言文学馆(2009年)、王蒙文学艺术馆(2011年)、魏明伦文学馆(2012年)、余光中文学馆(2015年)等,之后还有陈廷一文学馆(2021年)等。虽说坊间对建设在世作家个人文学馆引发争议,但一些知名作家希望借建馆之机,来反映自己的文学创作历程,传播自己的文学思想和人文情怀,出发点自然良好。而作家家乡的地方政府愿意力促并玉成此事,吸引受众参观考察以提高知名度,分享作家优秀的创作成果以及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也不失为一大好事。

 这部评论集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为受众答疑解惑,解决了一系列问题,它告诉了人们一个朴素有趣、有味有料的事实真相:“张俊彪文学馆”何以落户陕西旬邑。熟悉张俊彪的人们都知道,张俊彪出生在甘肃正宁县,先后长期工作在省会兰州和深圳特区,为什么他的文学馆不落户正宁或兰州、或深圳,却落户在陕西旬邑这个偏僻的小山城?作为一个刚刚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为何愿意不吝斥资为作家创办一个文学馆,引来省市县有关领导参加开馆仪式?为何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决定,专门派一级作家高小莉为领队的摄制组4人前往旬邑,县委书记县长等一众党政领导到场参加张俊彪文学创作与文学馆资料片录制对话会?张俊彪及其夫人侯晓菲、女儿张婉莹为何毫不犹豫,毅然决然,高兴得将全家半个世纪以来搜集和珍藏的各种富有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的物品11大类数千件全部无偿捐赠旬邑县政府,馆藏开放?细读第二辑众多的评述文章以及张俊彪的两篇致辞,我们不难窥见作家的那种“归根认祖,叶落归土,游子归乡”的拳拳思乡之情,报效故土、感念家乡的赤子之心;不禁赞叹作家故乡——旬邑的党政领导慧眼识珠,眼光超前,坚定“政治自信、经济自信、文化自信和民生自信”的自觉意识,以及高度重视文化兴县,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殷切之意。

 原来,张俊彪的先祖在明朝大移民时期,从山西大槐树移民迁徙到陕西省旬邑县张家沟子村,定居生活直到解放前夕。因其父参加革命,遭遇突发事变,而不得已连夜举家搬迁到甘肃省正宁县王家寺村。俊彪充满深情地告诉我们:“我的家在旬邑,我的先祖们的坟在旬邑,我是旬邑人。”这种思乡情结、文化情结、历史情结和精神情结,让作家文学馆回归故乡显得十分自然而令人折服。而红色马栏、绿色旬邑,赓续红色基因并光大古豳旬邑厚重多彩的历史文化,势必成为创作文艺精品、绽放文艺之花的绝佳之地。“张俊彪文学馆”最终落户旬邑,这是作家本人和旬邑古城人民精诚合作之双赢! 

 书中披露的两组数据,格外令人感佩,分外令人钦佩。一是张俊彪一家分六批捐献的文化物品,据咸阳市文物局专家测算评估,其中绝大多数藏品已达到文物级别,而且不乏珍稀文物,初步估计在两亿元以上:包括手稿780件,23391295字;书信1766封;证书120件;笔记85件,3010932字;照片493张;书画540幅;日记11本,764460字;藏品207件,其中国内外邮票2534枚;藏书5909册,其中2000多册为名人签字本;文史资料76件;发表张俊彪作品与评论的样报样刊708件。二是“张俊彪文学馆”由王蒙题写馆名,建成两年多来,不单是文学艺术的物化象征,靓丽的文学名片,而更是一座思想文化的精神丰碑。它已先后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访问者五万多人次,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社会效益。现已更名为“张俊彪文学艺术馆”,为文化公益事业单位,必将更加广泛地长久地服务于社会和民众,如县委书记高玉峰所期待赞许的那样——“通过丰富馆藏的陶冶和熏陶,给人以理性的启迪、情操的陶冶、文化的涵养、境界的提升”。

 “第三辑 附录”,收录15篇文章,具有丰富的史料性。其中前面12篇或多或少涉及到有关张俊彪文学创作之研究,可视为对第一辑的有力补充。这些论文或评论,涉及张俊彪的短篇小说《牛角墨斗》《金色铜铃》,认为体现了新时期儿童小说对题材“禁区”的突破与超越。有关于2003年长篇小说的优秀之作——张俊彪的《幻化》,或认为“揭示了西北某省委书记的生命轨迹和心路历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或视为都市文学的“鸿篇巨制”;或认为“较好地完成了将传统与现代熔于一炉的尝试”。有关于《幻化》的争鸣,如洪治纲认为,包括姚雪垠的《李自成》、李尔重的《新战争与和平》、周而复的《长城万里图》、张笑天的《太平天国》、张俊彪的《幻化》、周大新的《第二十幕》等长篇在内的作品,“虽具史诗之表,却少史诗之韵”,堪称“虚弱不堪的‘史诗’写作”;而蔚志建、熊元义的观点则针锋相对,认为这“是一种虚无存在观”,必须引起警惕!还有的评论从宏观的角度,充分肯定了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九十年代中,贾平凹、陈忠实、梁晓声、陈村、毕淑敏、张俊彪、刘心武、余华、莫言等代表人物的创作,形成了中国文化界自三十年代以来的又一个高峰期。还有论者回望建党百年共产党人传记的发展进程,认为“张俊彪的《最后一枪》(董振堂传)和《血与火》(刘志丹传)等传记,为碧血黄沙的大西北悲壮历史的精灵招魂,传主全身洋溢着为信仰奋斗到底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感人至深。两传弥漫着一种英烈的悲壮之气与崇高之美,而形成了一种独到的高昂与悲怆相融相生的艺术风格。”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经甄选,将张俊彪的《最后一枪》(董振堂传)列为“百年百部优秀党员传记篇目”。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12篇论文/评论中,周立民的《艺术的尺度与良知的限度——关于〈幻化〉的另一种声音》赫然在目。如张婉莹《档案与理论——〈张俊彪作品评论集〉前言》所说:这篇“文章从开篇第一句到结尾最后一句,全文批评,实属近年来批评文章所少见,这就更加丰富完善了作为张俊彪及其文学作品评述的档案体系,尤为可贵。”我不禁要为这种不计“荣辱”、“存档”留史的高风亮节击节赞叹!这是一种宽容之理解,这是一种虚怀若谷之胸襟,这也是一种充分尊重读者、尊重评论家的作家应有之风度。长篇小说作为民族的信史,历来见仁见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正面极力肯定的,有反面极力否定的,只要不是别有用心,无论赞扬还是批评,都是我们这个时代正常的应有的多元开放的文学批评生态。作为作家,“我”不一定赞成“你”的批评意见,但“我”充分尊重“你”平等对话的权利。诚如贺仲明教授所言:“正常情况下,否定性与建设性、批判与奖掖完全可以共存”。(《倡导以理服人的批评文风》,《文艺报》2022年9月26日)

 “附录”之最后3篇具有特别的历史意义。主编张婉莹的《档案的存在——试论〈张俊彪作品评论集〉的档案学意义》,与本书“前言”首尾呼应,互文参照,别有一番新意。评论集引入档案学视角,加上其它文章的历史学、社会学、文学、美学、宗教学、哲学、阐释学、“退步论文学”理论等多重视角/方法的运用,使得整部图书的作家论、作品论、思潮论,内容丰赡,各具特色。而《张俊彪年表》《张俊彪著作系年(1971-2022)》,无疑让人们更加惊叹张俊彪的璀璨文华,对这位出生在牛圈里的著名作家敬重不已。全书美中不足的是偶有错漏。如《张俊彪作品评论集》,在目录中误为《张俊彪研究评述文集》;《张俊彪其人其文》《张俊彪研究文选》的作者有误,前者为墨人、林泉等,后者为秦兆阳、刘俐俐等;郭久麟《中国当代传记文学史》书名有误,应为《中国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史》。《张俊彪著作系年(1971-2022)》,漏收了《新世纪传记文学研究的新收获》,分别发表于《深圳特区报》2017年4月25日、《中国艺术报》2017年5月12日。此外,第一辑中的《由张俊彪文学馆的开馆想到的》《从张俊彪文学馆落户旬邑说起》,理应归入第二辑中。

 瑕不掩瑜。本书不失为一部厚重扎实、有益有用的文学评论专著。思想的红线、评论的珍珠,一经主编艺术的巧手,便串起了璀璨夺目的文学珠宝。

作者简介

 全展,荆楚理工学院教授,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中国传记文学研究史(1949-2020)》首席专家,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首届省级精品课程《写作》负责人。著有《中国当代传记文学概观》《传记文学:阐释与批评》《传记文学:观察与思考》等论著,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评论200余篇。荣获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理论研究)、湖北文艺评论奖等。

来源: 张俊彪文学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