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姬塬镇人民政府 马琼
从定边县姬塬镇向南大约2.5公里,一处环境整洁、安宁祥和的新农村跃然眼前。这里就是定边县姬塬镇冯团庄村。
冯团庄村位于白于山区腹地,常年干旱,土地贫瘠。过去,这里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这里的村民世世代代种植玉米、荞麦等传统农作物,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效益低,收入微薄,全村463户1542人,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贫困犹如一座大山,压在这方百姓的心头。
党的十八大以来,借着“精准扶贫”的东风,冯团庄村以饱满的激情开展脱贫攻坚战,几年的时间,冯团庄村的产业结构、人居环境、村民精神面貌等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全村脱贫致富奔小康。
帮钱又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
2021年之前,冯团庄村里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后备力量培养难,村“两委”班子老弱情况突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一直得不到充分发挥。县、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狠抓冯团庄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党支部组织力和凝聚力持续增强。
冯团庄村着力加强农村带头人队伍建设,调整选拔年轻、高学历的优秀党员进入村“两委”班子,年龄结构、能力水平、男女比例、党性修养等方面进一步优化。为支持冯团庄村“两委”班子开展工作,县委还选派县供销联社的素质高、能力强、基层经验丰富的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驻村开展工作指导、理论宣传等工作。
村党支部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除了认真履行“三会一课”制度之外,每月中旬,村党支部在党群服务中心组织主题党日活动,邀请群众对村里的发展建言献策,提升党员群众“跟党走”的自觉性,极大促进了党群关系的和谐发展。
要想村子美,关键看管理。冯团庄村党支部以党员“承诺践诺”及“三类五星”评定为抓手,激励党员比素质、当先锋。今年以来,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建功十四五,党员做做先锋”等活动,由党员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活跃在村头村尾,开展义务植树、防汛抗旱、应急抢险、人居环境整治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擦亮为民服务的底色。
村党支部还积极探索网格管理模式,结合实际,以自然村为单元进行网格划分,实行镇党委成员包村、支委成员包组、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的网格化管理,逐步实现基层管理和服务方式的有效转变。将村务治理、公共服务、文明创建等多项工作统筹纳入网格治理,充分利用网格员“人熟、地熟、社情民意熟”的优势,及时察民情、访民意、排民忧。
靠天吃饭难,不如靠自己
冯团庄村属于深度贫困干旱山区,靠天吃饭,一直有“十年几干旱,地里冒白烟”的说法,要是遭遇自然灾害,粮食颗粒无收,村民就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收入,生活无法维持。为改变这样的状况,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深入走访调研后,发现该村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植红芸豆。红芸豆营养丰富,具有药用价值,历来是国际贸易市场上的畅销货,种植效益是传统农作物的3—5倍。
2019年,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结合本村实际与定边县喜泳粮油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种植红芸豆协议书,通过“党支部+公司+贫困户”和“订单农业+保底收购”的发展模式,引导贫困户与村民种植红芸豆。截至2021年,带动当地参与种植红芸豆的农户达120户,其中贫困户28户,平均每户种植面积20亩,户均增收2万余元。
“老百姓不知道种什么,种了又不知道能不能卖个好价钱。一是没有信息来源,二是没有技术指导,致使农民不能科学调整种植。当时,村里找到我,希望我把产业带过来,并给予种植技术指导和价格兜底。我自己是冯团庄村人,发展产业是帮助贫困户和整村脱贫致富,我立马就同意了。我公司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以优惠价格收购他们的产品,实现了企业增效益、农户增实惠的良好效果。”定边县喜泳粮油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喜泳说。
订单农业让农户与企业、消费者建立起了更加紧密的联系,让资本、技术、信息、市场有机融合,农业产生的效益成倍放大。有了订单农业产业扶贫项目,不仅让老百姓吃了“定心丸”,也为他们增收致富开辟了新渠道,实现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订单农业模式步入了企业与农户相互依赖、合作共赢的良性发展轨道。
冯团庄村还涌现出以冯世生为代表的先锋党员,近年来不断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带领全体村民共同致富。冯世生积极与河南、山东等省的现代农业公司学习、引进新技术、新品种,通过小杂粮良种引进、繁育和渗水地膜覆、轮作倒茬等技术,比传统种植产量能增加40%到50%,综合成本反而比传统种植低150%,有效解决了当地传统农业种植的干旱、缺水、产量低、成本高的问题,为农民增收致富找到了好路子。
“虽然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但我们一刻也不会停下发展的脚步,我们会继续朝着小康路不断奋进!”冯团庄村党支部书记冯世成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