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区:念好创新“五字诀” 唱响党建“好声音”
2021-05-26 17:00:49 来源:华夏传媒网 浏览量:
供稿:安塞区委组织部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2020年延安市安塞区完成生产总值111.2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6.69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7780元、13735元,增幅分别达4.9%、8.7%,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更是连续几年位居延安市前列。
安塞区何以能够创造出如此可喜的成绩?其中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党建引领、守正创新,大抓基层、打牢基础,以高质量的基层党建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安塞区委抓住关键、强化创新、突出特色,持续用力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念好“严、深、细、实、活”基层党建工作“五字诀”,坚持“严”字当头,政治挂帅靠前指挥;“深”入肌理,党性教育常抓不懈;“细”致入微,系统化提升组织力;“实”处着力,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活”用政策,贯彻党的组织路线,各领域党建特色新招频出,一次次有益探索、一条条成功经验、一个个创新品牌唱响了党建“好声音”,点燃了基层党组织的星星之火,汇聚成了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滚滚洪流,让幸福和谐的种子在广大党员群众心里生根、开花。
唱响党建之音 制度创新,基层堡垒坚如磐
5月10日上午,记者来到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村委会。明媚的阳光下,一排白墙青瓦的平房正上方,金色的党徽熠熠生辉,鲜艳的红旗迎风飘扬。院内左侧,脱贫攻坚问题墙和作风监督、廉政执纪、好人好事、脱贫成效等“公开栏”依次排开,其中,既有脱贫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及解决情况,也有对决战脱贫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正反两方面典型进行表扬和批评的通报。
这便是安塞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创新推出的“一墙四栏”制度。按照“扶贫帮困党员做,脱贫成效群众说”的要求,安塞区在全区农村党支部推行“一墙四栏”制度,采取上墙公示的形式,让帮扶工作在阳光下运行,接受群众监督,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
“免费为本村过红白喜事的家户在宴席期间做饭,有需要车的免费提供车辆”“义务给村民传授养羊技术”“每季度为群众讲一堂党课”……在南沟村村委会右侧的党员“承诺—积分—评议”公开栏,每名党员公开承诺践诺,承诺内容具体且实在,令人印象深刻。
作为党员承诺制的发起地,安塞区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该项制度,将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闭环管理概念引入承诺、践诺、兑诺的全过程,通过年初提出承诺、日常积分考核、年终集中评议,形成了闭环管理。同时,通过不断地反馈信息和解决问题,在考核上形成了闭环推进,给党员承诺制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较好地解决了过去党员承诺夸海口、不兑现,说得好、做得差的问题。闭环式管理办法推动了各支部竞相践诺、你追我赶,办成了一大批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好事、实事。近三年,全区党组织和党员承诺事项2.65万件,兑现落实了2.43万件。广大群众在闭环式管理过程中得到了实惠,对党组织和党员更有认同感。
针对部分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次数不够、内容单一、形式呆板、质量不高、效果不好等问题,安塞区在全区基层党组织中推行以“会课时间要确定、会课主题要审定、会课方式要商定,党员参会要考勤、学习情况要考试、全年落实要考核”为主要内容的“三定三考”管理办法,把无形的制度变成了有形的内容,把软指标变成了硬任务,让“三会一课”制度在基层真正得到了落实、发挥了作用。
“一墙四栏”“三定三考”“党员承诺制闭环式管理”等,都是安塞区坚持制度创新提升基层组织力的重要举措。
安塞区紧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持续在提升组织力上出奇招、见成效,在全区严格开展“三对标三对表”活动,创新实施“一墙四栏”“三定三考”“党员承诺制闭环式管理”等制度,广泛开展党员先锋号、党员红旗岗、党员责任区等主题实践活动,确保管党治党落地、落实、落细,实现了党的政治建设由“重点严”“被动严”向“主动严”“全面严”的转变。
唱响学习之音 载体创新,党性教育接地气
每天早晨8点,安塞区沿河湾镇茶坊村的“习语”广播室里都会准时传出“习言习语”及党史知识,引得村民侧耳细听。
“‘习语’广播室播放的主要内容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经典语录’,今年又添加了党史知识的部分。”沿河湾镇包片领导周恩宏说,该村还设立了政策“小喇叭”,将党的惠农政策、脱贫攻坚、水污染防治、扫黑除恶等内容整理编辑,再转换成群众听得懂、能理解的地方话进行播放。
据了解,沿河湾镇党委在全镇15个村均建立了“‘习语’广播室+政策‘小喇叭’”,由村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和包村干部负责,采取“喇叭”和“广播”的形式,让枯燥的政治理论学习变得生动、活泼、立体。
“这个‘小喇叭’好呀,能听得懂还记得住,我们这些不识字的老农民,也能了解党的政策了。”“听惯了村里的‘习语’广播,一天不听总觉得缺点啥。”如今,“习语”广播室和政策“小喇叭”已成为安塞区宣传政策的“大阵地”。在日复一日的广播和喇叭声中,党的声音传入了千家万户,久久地回荡在鼓乡大地。
政治上的坚定来自理论上的清醒,理论上的清醒来自深入的学习和广泛的实践。
在党员教育管理中,安塞区委组织部探索创新了“‘习语’广播室、政策‘小喇叭’”农村党员学习载体、“红色家书”流动党员学习联络制度、“调研问计、沉底问政”工作制度、“一测一评”动态党性体检制度等,使新思想熔铸到党员干部的灵魂里、血液中。
针对安塞腰鼓和信天游为主的黄土风情文化资源优势转化难、以日光温室蔬菜和山地苹果为主的农业产业后整理速度慢、“市区一体、产城融合”效果差等问题,安塞区深入开展了“调研问计、沉底问政”活动,用调查研究的“钥匙”,打开了直面问题矛盾、直接面向群众的“大门”。区委常委班子成员带头深入基层调研,“一竿子插到底”,找准制约当前全区发展的问题症结所在,一举破解了9个方面25项问题,推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安塞区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及党史知识等作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不断创新与完善党性教育载体的同时,充分利用延安、安塞的红色教育基地,深入落实“四个一”的党性教育模式,即党员每年必须参加一次党性集中学习,每年参加一次党风廉政教育,撰写一篇党性分析报告,支部每年召开一次组织生活会,通过集中学习、推送篇目、学习分享、党日活动、主题竞赛、后台监督、组织考试等形式,督促党员干部常学常新、学以致用,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如今,全区上下党员干部践行“两个维护”自觉性高,砥砺奋斗精气神足,担当中心工作的意识强,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在安塞大地蔚然成风、开花结果。
唱响榜样之音 典型引路,初心不改勇担当
深入肌理的党性党风教育,凝聚了党心,赢得了民心,也成就了诸如新时代“两山理论”践行者张莲莲、延安精神传承者曹凯、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野根利等一批契合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集群。
在安塞区东营行政村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走出了一位“全国劳动模范”——张莲莲。40年来,她情系大山,用勤劳的双手植树造林1700余亩,让曾经满目疮痍、尘土飞扬的黄土坡变成了浓荫蔽日的光景。2015年起,她的儿子、儿媳、孙子、孙媳也加入植树造林的行列,并且在千亩林地里创办生态农场,发展林下养鸡,以张莲莲名字命名的“莲花鸡”品牌也逐渐闯出名声。
张莲莲的孙媳陈焕焕指着自家院墙上一排绿色的大字对记者说:“‘植树造林一定会过上好光景’,这就是我们的家训。每年,只要有空我们就全家出动去种树,看着一棵棵幼苗长成大树,心里很有成就感。”
“100年真艰难,党领人民闯艰难。埋头苦干把身翻,祖国大地换新颜……”歌声出自94岁的老共产党员曹凯,这是他最近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所写的一首赞歌。当日,他正在延安精神教育基地为来自杏子川采油厂的近20名党员讲述延安精神的由来及发展,讲到忘情处一曲红歌张口便来。
曹凯是安塞区离退休老干部。退休后,他在自家院子筹集资金百万余元建立延安精神教育基地,并担任义务讲解员,还经常舟车劳顿出去为青少年讲革命故事,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宣讲延安精神,被群众誉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育百万人”的革命老人,曾多次受到中、省、市、区党委、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走进化子坪镇张岔村,放眼望去,一座座大棚整齐排列着,在阳光照射下泛着耀眼的白光。这是安塞区最早发展“飞地经济”模式的大棚产业基地。
“飞地经济”是化子坪镇党委书记野根利探索出的产业发展模式,他形象地总结这种模式是:给有地的村子“送”来了人,给缺地的群众“送”来了地,最终给贫困村“挣”来了钱。脱贫攻坚以来,野根利结合当地拐沟村多且大部分不适宜发展产业的情况,大胆探索“飞地经济”模式,并创新性提出“以山羊换湖羊”思路,走出一条产业建设、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相融合的新路子。脱贫户高志宏便是受益者之一。他曾因供两个孩子上大学致贫,2019年村上建起大棚后,他筹集1.4万元承包了两座大棚。仅去年一年,两棚茄子给老高带来了5万元的收入。
“下得去,沉得住,带领群众能致富。”安塞区政府办派驻沿河湾镇马家沟村第一书记庞成龙驻村6年来,始终谨记上任之初在延川县梁家河培训时所说的这几句话,脚踏实地,一心为民,在实践中探索推出党建凝聚合力、党员增添动力、党旗激发活力“三力”党建,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全力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建设,使得昔日贫困落后的拐沟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产业富裕村、党建示范村。
每一个闪光的故事,都是初心誓言的感召。
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这些共产党员身上共有的特征,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注脚下的道路,心无旁骛为党和人民工作,在平凡的岗位展现自己不平凡的价值,彰显了新时代共产党人苦干实干、担当作为的精神风貌。
唱响发展之音 统筹推进,党建全域结硕果
初夏时节,走进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青山环绕、草木葱茏,在一座童话般梦幻的城堡不远处,大片的苹果树、樱桃树身披白色的防雹网,仿佛穿着洁白婚纱的精灵在风中起舞,美不胜收。谁能想到,2014年以前还是一个“出行难、娶媳妇难、村干部干事难”的山区贫困村,短短几年间,竟有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南沟村采取“支部引领、企业带动、合作经营、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创新推出“果树认养”模式,建立了企业、村集体、群众收益链接机制,走出了脱贫攻坚的“南沟路径”,缔造了5年人均增收“1W+”的奇迹,先后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陕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陕西省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村、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等。
安塞区深入推进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和“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工作,建立完善了“四个一”工作机制,创建了7个省级标准化示范村、23个市级示范村,整顿提升了20个软弱涣散村。同时,组建了11个镇(街)集体经济“孵化中心”,按照企业带动、村社联营的思路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区集体经济累积达到500万元以上的村有34个,集体经济年净收益50万元的村有45个。
在推进城市党建的过程中,安塞区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市区一体”发展目标,以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建设为抓手,创新推行了“城市小管家”管理服务模式,建立起“以社区党员服务城市管理为主的街区小片长、以在职党员服务小微企业为主的商业小助手、以居民党员服务小区居民为主的楼院小管家”的城市社区管理服务队伍,75支城市小管家团队被居民群众亲切地称为“小巷总理”和“安全守护神”。
真武洞街道富民街社区福满家住宅楼距离安塞区第一小学不到1000米,在楼上“小饭桌”吃饭的小学生非常多,中午放学后经常出现电梯拥挤、噪声扰民的问题,一度出现居民不让学生乘坐电梯、封堵“小饭桌”门现象。“楼院小管家”白桂荣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进行调处化解,每天放学时到电梯口引导学生有序乘坐电梯,午休时劝阻学生不在楼道内玩耍,还义务帮孩子们做饭、辅导作业,深受社区居民欢迎。
为进一步促使非公党建工作规范化,实现非公党建与企业发展“双强双提升”,安塞区调整优化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3个,新成立社会组织党组织2个,选聘62名党建指导员进企业进社会组织开展工作,“两个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在此基础上,创新实施了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植红”“育红”“铸红”三大工程,创建了惠民农业科技公司、客都购物广场、安塞文艺协会联合支部等4个市级党建示范点,高质量打造“车轮党建”“文艺向党”等党建品牌。安运公交公司坚持“前轮定向强引领、后轮驱动增活力、四轮发力促提升”的工作思路,通过车厢内上党课、车窗上的微笑服务、车体外富有地域特色的名片、车行中的环保措施等,着力打造“车轮上的党建”品牌,让公交车成为城市的风景线、新名片。
今年3月以来,党史学习教育成为安塞区各中小学校的必修课。“历史上的这一周,中共中央在延安杨家岭召开延安文艺工作者座谈会,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学,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安塞区高级中学在每周一的国旗下演讲中,都会为学生讲述党史上的这一周发生的重大事件。在校园中央的大屏幕上,每天都会播放党史教育片、红色故事等,引导师生在潜移默化中知党情、跟党走。
在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同时,安塞区落实“快乐学习、快乐成长”要求,探索推行了“1234”学校党建标准体系,26所公办学校完成了“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工程创建任务,学校党建花开满园、特色鲜明的格局业已形成。
与此同时,在部门机关,安塞区建立推行“首问责任制”和“五个一批”信访工作机制,机关工作效率明显提升,群众满意率达96.3%;在国有企业,推行“党员代办”制度,以党建为龙头引领国企强劲发展;在医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安塞区委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着力提升各领域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在载体设计上更加“细”致入微,在内容安排上细致入“味”,唱响了党建全域协调发展的奏鸣曲。
“十三五”期间,安塞区脱贫攻坚绩效考核一直位居全市、全省前列,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增强,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风险防范坚决有力,污染防治成果显著,延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在地表Ⅲ类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每年都达到321天以上。
唱响和谐之音 暖心服务,架起党群“连心桥”
基层党建好不好,群众说了算。
安塞区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烦心、最忧心的事,创新推出群众办事干部代办制度,打造“老书记说事室”,成立张思德便民服务队、“蒲公英”志愿服务队等,以服务得民心,以和谐暖人心。
3月19日,高桥镇南沟村村委会副主任张忠接到高龄老人景鹏飞的代办申请后,立即上门帮助老人完成了“生存认证”,近期他已为30余名老人办理了此项业务。张忠告诉记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每天轮流坐班,帮助群众代办民政救助、社会保障等各类事项,已累计办理群众要求代办事项100余件。
“我年龄大了,不会用手机,每年的‘生存认证’都是我的一块心病。现在村干部上门帮我办理,真的是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太感谢了。”景鹏飞感激地说。
安塞区从解决农村群众办事时遇到的“找人难、办事难”问题入手,大力推行群众办事干部代办制度,实现了群众动嘴、干部跑腿,党群干群无缝对接,架起了一座党群、干群“连心桥”。高桥镇还将群众办事干部代办制度与张思德便民服务队建设结合起来,建立“15131”便民服务体系,即镇上设1个张思德便民服务大厅,成立5支便民服务队,在每个村设1个张思德便民服务站,并设立镇村组3级代办组织,每户群众发放1张便民服务卡,落实“干部代办”“党群代表户”“驻村服务日”等制度,铺就了一条便民服务的“高速路”。
解决了“事”的问题,更复杂的“人”的问题又摆在了桌面上。安塞区沿河湾镇创新建立了“老书记”说事室,让正常离任的支部书记在惠农政策宣传、矛盾纠纷调解、用好用活民情民意收集、推进乡村治理等方面发挥作用,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在沿河湾镇茶坊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就有一个“老书记”说事室。1969年入党的原茶坊村老支书高树林每天都往返在家与说事室之间,帮助化解邻里矛盾纠纷、协助处置村里的难事,积极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日子过得充实而有意义。高树林绘声绘色地说起了自己前不久帮村里的一对兄弟化解因水渠引发矛盾的事情,他说,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帮村民解决四五件事,现在村民都习惯了,有事便会来“老书记”说事室寻求帮助。
自2019年推行“老书记”说事室以来,沿河湾镇39名老书记累计收集民情民意341条,为镇党委、政府提出意见建议31条,帮助村组化解矛盾纠纷57起,帮助群众代办事项61项,不仅维护了农村和谐稳定,而且助推了乡风文明大转变。
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生根,一件件民生实事得到落实,一张张笑脸充满幸福感,一个个故事写满获得感,一幅温暖和谐的民生画卷在鼓乡大地徐徐铺开。
“陕北新天地,鼓舞新时代”。这既是安塞区委、区政府喊出的发展口号,也是18万鼓乡人民的新期待。安塞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将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为民办实事好事这个定位和要求,用活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在严格落实制度上出实招,在创新工作载体上想办法,在服务人民群众上下功夫,实现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的深度融合,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火线”上跑出“加速度”。(来源:延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