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华夏传媒网今日头条

多地出台政策释放消费潜力——点亮“夜经济” 释放新活力

2020-06-15 11:45:18   来源:中国传媒网   浏览量:

  贵州省多措并举激活“夜经济”。图为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一精品店内,市民正在选购商品。赵 松摄(中经视觉)

  “夜经济”让不少城市重新散发出了久违的烟火气,成为“稳就业”的重要抓手和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夜经济”也已从早期的夜市,发展成为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多元化消费。在为市民提供消费便捷的同时,“夜经济”也对城市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时值仲夏,万物繁盛。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和复市复商持续推进,人们夜间外出休闲娱乐的意愿明显增强,悄然复苏的“夜经济”让不少城市重新散发出了久违的烟火气。

  当前,发展“夜经济”已成为“稳就业”的重要抓手和拉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为了让消费热起来、经济活起来,北京、广州、济南等多地积极部署,多措并举促进消费提档升级,提振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潜力。

  城市重新散发烟火气

  客家小吃、小饰品、新鲜水果……最近,江西省定南县城区大世界路热闹非凡,成为市民逛夜市的好去处。

  何爱玲是一位进城务工的农民,白天在城区数据线加工厂上班,晚上便在大世界路支起一个小吃档口,制作客家美食烫皮。由于坚持传统制作工艺和对卫生及食材要求高,她的小吃档成为不少市民的夜间美食“打卡地”。

  与此同时,在北京华熙LIVE·五棵松,由独特的集装箱“小吃市集”组合而成,云集47家网红餐饮小店及潮店的“调调街”正式亮相。“现在疫情得到了控制,天气也热了,约上小伙伴一起品尝网红小吃特别惬意。”6月6日19时许,前来“打卡”的李思晴兴奋地说。

  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很多餐饮门店关门歇业,去年刚热起来的“夜经济”也骤然降温。如今,逐渐升温的“夜经济”又进入大众视野,恢复了往日的喧闹,引起广泛关注。

  目前,多地政府都出台了促消费政策,“点亮夜经济”不约而同地成为关键词。比如,《北京市促进新消费引领品质新生活行动方案》明确,启动“夜京城2.0”行动计划,将设计开发10条左右“夜赏北京”线路,策划举办10场精品荧光夜跑、夜间秀场等户外主题活动;广州也于近日启动了“Young城Yeah市”夜间消费节,成立城市夜间消费联盟,成员单位涵盖食、购、游、娱等多个领域,几乎囊括了老百姓生活消费的方方面面。

  美团副总裁、美团研究院院长来有为表示,目前我国正处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的经济恢复和消费复苏阶段,“重启”“夜经济”是凸显城市风貌和特色、提升城市活力、拓展消费空间、完善消费服务、促进城市经济更加繁荣的重要途径。特别是一些网红餐饮小店,有效满足了居民不同的夜间生活需求。

  解决千万人就业问题

  5月29日晚,沉浸式古风游船夜游项目——海月琴话在福建厦门正式起航,这是厦门市在鹭江夜游基础上,创新推出的一款夜景特色休闲娱乐项目,旨在为厦门“夜经济”注入新活力。

  市民王原说,他已经很久没有晚上出来休闲了,“之前听朋友介绍过古风游船夜游项目,不仅可以领略海上夜景,还可以欣赏新奇好玩的古风乐队演奏、茶艺以及木偶戏表演等,感受非常独特”。

  “夜经济”不仅为旅游业发展打开了一片广阔天地,契合了社会公众消费需求,也让餐饮业,特别是小店经济获得了强劲的复苏动能。

  “春节前后,受疫情影响,营业额降到平时的四分之一,并持续下滑,最差时候连商铺租金和员工工资都覆盖不了。”在广州开了22年的孖记士多小吃店主李陆荣介绍,孖记士多的堂食生意正逐渐恢复,在夜间消费节带动下,销售额不断上涨,美团外卖订单量从日均只有不到10单,飙升到日均200多单。

  美团研究院日前发布《中国小店韧性报告》显示,2019年有数百万家小店在美团平台获得了订单和收入。数百万家小店小摊的背后是数百万个家庭。也就是说,这些小店小摊活下来、活得好,能够解决数千万人的就业问题。

  “稳就业”位居当前“六稳”之首。随着生产生活秩序恢复,为了吸纳更多就业人口,全国多地通过一系列措施引导小店小摊集中规范经营,更好服务市民生活。比如,上海推出了首届上海夜生活节,围绕夜购、夜食、夜游等主题,推出上海酒吧节、深夜食堂节、深夜书店节、购物不眠夜等180余项特色活动。在南京东路旁六合路上,“六合路上的小尖顶”创意游园会重启,吸纳了很多原创、手作、创意玩家加入。

  “有序经营、特色鲜明的夜间经济,是一座城市的烟火气。”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认为,一些具有特色的夜间“打卡店”,不仅体现了城市管理理念的进步,也体现了城市的包容和温度,使城市生活更丰富多元。

  应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当前,我国城市夜间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基本以夜游、夜市和美食街为主。中国旅游研究院夜间旅游课题组负责人赵一静认为,夜间经济应发展包括节事、场馆、街区、古镇、乡村等场景。

  “要把握夜游‘黄金四小时,白银六公里’。”赵一静分析说,统计数据显示,大部分夜间游客的游玩时长为1小时至4小时,79.8%的夜间游客游玩时长超2小时,而且夏季更高频。同时,夜间游客倾向于在夜游地附近选择住宿,因而住宿地6公里范围内是夜游的黄金地带。

  来有为同样发现,夜间经济消费已经从早期的夜市,发展成为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多元化消费。多样化的文化演出、画廊展览、时装秀等是丰富游客夜间生活、吸引游客留下来的重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夜经济”给城市带来了活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在为市民提供多样便捷服务的同时,也对城市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说,“夜经济”类型有很多与食品、餐饮相关,特别是一些小店小摊,对于他们的管理,首先要解决好环境卫生问题,比如油污、噪音、油烟扰民,以及餐厨废弃物乱扔乱倒等问题;其次,要守住食品安全底线,杜绝假冒伪劣、以次充好。此外,对于一些占道经营的夜间消费场景,相关部门要管理好,用好公共空间为公众服务,确保道路基本通行能力。

  来有为认为,“夜经济”连接着就业、消费等大民生,但“夜经济”是否可持续,长远来说取决于消费者的选择以及“夜经济”能否创造新的价值。

  “有序推进夜间经济发展是当前重中之重。”朱毅认为,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和监管机构要鼓励发展“夜经济”,要因地制宜、统筹安排,赋予其特色,“一刀切”或放任自流都是懒政;另一方面,“夜经济”也给食品安全监管提出了新问题,可考虑制定准入许可,规范其发展。此外,还要做好服务,将相关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增强城市发展可持续性。(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吉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