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华夏传媒网今日头条

甘泉县:“村分两档、户分五类”全面提升脱贫质量

2019-11-28 12:35:50   来源:中国传媒网   浏览量:

作者:韩永生
今年以来,甘泉县紧扣“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抓住“精准”这一关键,县委、县政府确定了“三级书记”抓扶贫,从遍访研判入手,以“村分两档、户分五类”的为抓手,对全县63个行政村所有农户、2831户脱贫户开展了细致研判,对照贫困退出“57”标准和“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核心内容,以增收入、减支出为核心,注重分类施策、动态管理、升级晋档,为实现全县贫困退出“村村过硬、户户过硬”奠定坚实基础,全面巩固脱贫成果。
细化研判标准,精准分类定级。甘泉县按照“村分两档、户分五类”的思路,对脱贫退出的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一般农户进行全面分析研判。将贫困村划分为巩固放心村、巩固风险村两个档次,建档立卡贫困户划分为巩固放心户、巩固风险户、脱贫攻坚户、兜底保障户,同时在一般农户中划出非贫边缘户五种类别,实现“村分两档、户分五类”。巩固放心村、巩固放心户指贫困退出各项指标稳定达标;巩固风险村、巩固风险户指贫困退出指标有弱项,需继续采取巩固措施;脱贫攻坚户、兜底保障户是指仍未脱贫退出,需要重点帮扶的对象;非贫边缘户是指一般农户,因病、因灾等不可抗拒的外在因素,收入薄弱,可能随时致贫。明确研判标准后,一是由各驻村工作队对照贫困户退出标准,对全村所有农户及建档立卡贫困户逐户走访,将走访结果报乡镇政府;乡镇党政正职对走访结果进行全面核查,进一步划分类别,上报县扶贫局。二是由联村县级领导结合乡镇过滤出的结果,对所包抓的贫困村、贫困户逐户走访。县扶贫局派出6个督查组,对各乡镇、各村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及贫困户产业发展、就业创业、政策落实等情况进行综合判定。
科学分析研判,全面摸清底子。甘泉县依托数据平台优势,三级书记对照“57”标准、“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在全县63个行政村所有农户、2831户巩固放心户、今年计划脱贫的10户15人和兜底保障的243户409人中,开展逐村研判、逐户研判,在研判过程中做到了“六个结合”:和省上关于五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结合起来,和“两完善两推进”结合起来,和“一补两送一议”结合起来,和脱贫攻坚问题整改工作结合起来,和“三比一提升”结合起来,和深入思考、系统研究脱贫攻坚工作结合起来,同时,建立两本台账、四张清单,通过研判,开展“两个查找”,查找出全县退出村、脱贫户巩固和贫困户脱贫的风险、短板所在,查找出脱贫攻坚存在问题在全县基层的具体表现,建立巩固成果、脱贫攻坚两本台账和任务、措施、责任、时限四张清单,并要依据研判结果,精准抓攻坚、防返贫、固成果。通过细致研判,全县共研判出巩固放心户2779户7528人,巩固风险户52户121人,脱贫攻坚户10户15人,兜底保障户243户409人,39个贫困村全部为巩固放心村,全县无非贫边缘户和返贫情况发生。
创新工作机制,实施动态管理。结合贫困村、贫困户分类定级情况,甘泉县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工作制度。一是挂牌公示。将贫困村、贫困户类别全部挂牌上墙,绿牌为巩固放心村、巩固放心户,黄牌为巩固风险村、巩固风险户,橙牌为脱贫攻坚户、兜底保障户,红牌为非贫边缘户。通过挂牌上墙,便于各级各部门和帮扶干部心中有数,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确保脱贫不缺项、不漏项,高质量完成贫困退出任务。二是动态监测。甘泉县建立《贫困退出达标及帮扶措施台账》,实行一月一报送,及时汇总更新,重新分类定级,随时监测贫困户、贫困村贫困退出达标和帮扶计划措施跟进落实情况,为瞄准短板、靶向发力提供第一手信息,便于分类落实开发性、保障性帮扶措施,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三是跟进督查。按照“三级督查抓整改”的工作要求,重点抓好弱项村、弱项户、脱贫攻坚户的提升工作,对存在弱项漏项和任务未完成的,县级全部建立整改工作台账,进一步明确整改措施、整改时限、整改责任人,及时跟进督查,确保按时补齐工作短板。
目标问题导向齐抓,提升帮扶实效。为确保贫困村、贫困户如期高质量脱贫退出,甘泉县分类制定帮扶措施。一是巩固提升。对绿牌巩固放心村、巩固放心户,保持帮扶政策不变、帮扶力量不减。要求帮扶单位和帮扶人员继续加大帮扶力度、巩固帮扶成效,加强跟踪问效和政策宣传,确保贫困户、贫困村稳定脱贫不返贫。二是跟进措施。对黄牌巩固风险村、巩固风险户,要求对标弱项、靶向施策、加大力度、务必达标。针对有短期产业或无产业贫困户,鼓励其享受县上补助政策发展产业;针对住房存在困难,核实其是否纳入危房改造对象,确保在9月底前建成入住;针对健康状况差的贫困户,核实其是否患有慢性病,是否按照比例报销医药费;针对兜底对象核实其是否按时领取救助金,生活是否能过的去;针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核实其是否能在规定时间内建成投用。三是创新方式。对橙牌脱贫攻坚户、兜底保障户,要攻克坚中之坚。针对痴呆傻、无收入来源等特殊群体,补齐兜底保障短板;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培育当地企业、组建成立合作社、培育家庭农场等多种途径,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经营主体带动体系,降低了生产成本,拓宽了销售渠道,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解决了无劳动能力户“一兜了之”的问题,将兜底户全部嵌入到产业链中。同时鼓励他们将资金、土地、劳务入股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参股分红,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通过村户研判,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变“风险村”为“放心村”,变“风险户”为“放心户”,对红牌非贫边缘户,查漏补缺,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补齐工作短板,严防滑档致贫,全县村户分级施策,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质量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