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华夏传媒网今日头条

“学生减负”引发家长焦虑 教育部:不能“一刀切”

2019-11-15 19:49:20   来源:科技日报   浏览量:

         前段时间,南京家长的焦虑在社交媒体上刷屏。对一系列减负措施,家长们没觉得轻松,反而更为焦虑,甚至喊出了“家长已疯”——没有足够的学业压力,减负是不是就是制造学渣?14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回应,家长希望孩子取得更好学习成绩,打牢学业基础,心情完全可以理解,这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以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目标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需要对减负工作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理解。”

  去年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这是第一个全面系统推进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文件,明确了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和政府各方责任。目前已经有24个省份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

  随着地方减负实施方案的出台,社会上也出现了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到底如何正确看待减负?吕玉刚解释,减负不是让学生没有学业负担,搞什么所谓的“快乐教育”。合理的学业负担是学生开发智力、激发潜力、锻炼能力的必要条件,这不应该视为过重的学业负担。“我们要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勤奋学习、刻苦学习,同时也要让学生的努力付出是值得的。”吕玉刚说,减负是要减去强化应试、机械刷题、超前超标培训等造成的不必要、不合理的过重负担。

  需要有合理负担,但是也要优化学生的合理负担。吕玉刚说,减负不能搞“一味的”“一刀切”减负,应按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科学减负、有减有增,让学生的负担保持在合理的、适度的范围之内。要针对当前学生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短板问题,加强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实践,按照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坚持因材施教,提供选修课程、弹性作业和帮扶辅导,积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保障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

  吕玉刚也强调,减负是个很复杂的系统问题,要坚持综合施策,多方联动。学校要精准分析学情,注重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辅导,解决好学生“吃不饱”或“消化不了”、需求多样化等问题;要减少考试次数,不得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坚决禁止分班考试,实行均衡编班。

  在校外培训方面,则要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严禁超前超标培训,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完善“黑白名单”制度。

  但是家长依然会受到“剧场效应”的影响——人家的孩子都送去加码学习了,我的孩子不能输。吕玉刚说,这就需要深入推进家校协同育人,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帮助孩子设定人生目标,防止盲目攀比。

  评价的指挥棒也要换个方向。吕玉刚指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不片面以升学率考评学校和教师,更不得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要深化中高考命题改革和招生入学改革,切实提高命题质量,不出超标难题怪题,规范招生入学秩序,缓解竞争压力。数据显示,2019年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总体平稳,全国24个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比例达到98.6%。

  对此,教育学者熊丙奇也认为,“减负=制造学渣”的观念背后,连着教育评价体系的偏差。只有改革教育评价体系,破除升学评价中的唯分数论,才能引导家长走出育儿误区。(记者 张盖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