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永博
初秋时节,来到位于三岔镇东梁的木昌桥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41株有着300年历史的古油松,虽历经沧桑却依然苍翠葱茏,仿佛在向过往的行人讲述一段鲜为人知的传说故事。
步入村庄,一条条水泥路宽阔干净,一座座的农家小院漂亮别致,广场上和房前屋后种满了花草和蔬菜,忙碌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一切都来源于村“两委”敢于求变,筑巢引凤,集众智、聚合力,兴产业、优生态、创文明、强治理,开创了乡村振兴新局面。
引项目,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木昌桥村是2006年新建的移民新村,当时村上还接纳了来自周边偏远乡镇的31户群众,目前共有95户365人。住房条件虽然解决了,路也通了,但是广场和巷道的美化、绿化以及排水渠的修建一直是镇村干部心中的一个难题。2018年,镇村干部多方争取200万资金在木昌桥实施美丽乡村项目,如今巷道硬化了,路灯亮了,广场上和家门口美化绿化后越来越美了,家家户户的厕所也都改成水冲式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居住条件和城里人没什么两样。每天下午广场上跳舞的、锻炼的、纳凉聊天的群众其乐融融。
引技术,树立脱贫攻坚好榜样。戢政国是村上的建档立卡户,因病致贫,干不成重体力活但是有酿酒的好手艺。精准扶贫以来,镇政府帮忙争取扶贫资金帮他购买了设备、修建了酿酒房,又安排专人带他赴湖南永州学习酿酒技术。如今70岁的老戢成了四里八乡的名人,老百姓家里过红白事都喜欢用他的酒,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实惠。2018年老戢被评为全省“脱贫之星”,因为他不但自身脱了贫,还通过雇佣劳务、收购酿酒粮食、传授技术带领同村3户贫困户摆脱了穷帽子。
引产业,激活全面发展新动能。木昌桥村在全镇人均耕地最少,主导产业核桃和苹果规模也不大。为增加群众收入,镇村干部积极探索多方考察并邀请安徽亳州药企、陕西中药集团专家来村指导,政府注入产业扶贫资金,发展丹参230亩,用林下经济来群众增收注入了源头活水。为破解村级集体经济空壳化,村“两委”先后尝试多个项目,最终联系引进周边地区商家发展传统手工馅饼项目。村上帮助协调生产和销售门面,村支书潘明喜自己垫付资金5万元,以村集体名义用场地和资金入股企业,按比例分红,企业吸收群众务工,以“支部+企业+群众”的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助农增收。据负责人介绍,目前经营许可证和商标已经通过审批,第一批产品中秋月饼也已经开始销售。
引人才,打通产品销售快车道。木昌村村子不大,农副产品并少,除了老戢的酒和手工月饼,还有杂粮、核桃、苹果等。受地理位置影响,产品销路一直打不开,前些年村上注册了电商,但是由于缺乏专业人才运营,销售业绩一直上不去。今年随着产品的丰富,村“两委”决定重启电商。听说村上有大学生在外专门做电商,效益还不错,村上专门做工作邀请她返乡创业发展电商。果然,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木昌桥注册成立了黄龙县巾帼俏电子商务中心,在多个微商平台上经营,营销额逐日增加。群众家里的农副产品需要销售也愿意主动联系电商,通过网上渠道多卖一些钱。
引经验,书写乡村治理新答卷。乡村治理“红黑榜”,是三岔镇率先在全县推出的乡村治理有效抓手。今年以来在全镇推广,木昌桥“红榜”也不例外,通过红榜表彰宣扬一些好媳妇、好婆婆、热心村集体公益事业的先进典型,用黑榜曝光一些不听从村干部管理、卫生习惯不好、不团结乡邻、等不良行为。村上还通过召开村民大会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签订了门前“四包”,成立了乡贤议事会,从人居环境整治做起,推动移风易俗,将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全面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充分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全整体风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