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从内蒙古呼伦贝尔扎兰屯市达斡尔民族乡获悉。扎兰屯市达斡尔民族乡诺彦托布村于2015年4月经扎兰屯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诺彦托布达语意即“干部的摇篮”,该村位置地处达斡尔民族乡政府所在地,前身是满都村二村组。2015年4月选举产生诺彦托布村支部委员会,全村共有党员30人,流动党员10人,老弱病残党员4人,贫困党员1人。自成立以来,诺彦托布村党支部积极探索农村党建新模式,力求在党员管理、党员教育上实现新突破。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并将之熟练地运用到工作中,从“互联网+”和大数据中找出重点,使其更好地服务组织工作和党员干部。近二年来,诺彦托布村党支部系统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利用信息化手段改进提升组织工作,助推党员教育管理瓶颈,拓宽了党员教育渠道,同时也为树立起党支部形象,传承民族文化找到了良好的平台,取得了明显成效。
“互联网+”,破除党员管理瓶颈
随着微信这种社交软件的普及,操作简单,信息发送内容多样等特点,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于使用手机微信进行沟通联系。最初,村党支部副书记张春玲,为了能够方便与在外地的流动党员进行联系,组建了“诺彦托布村流动党员微信群”,但没想到,这个微信群受到了流动党员的一致肯定。
以前,流动党员管理是党支部工作的一大难题,仅仅通过打电话,很难掌握流动党员在外地的生活、学习、工作情况,有时候甚至是突然就联系不上了;流动党员也觉得自己没有受到组织的关怀,对自己的党员身份也变得不重视起来。现在,有了微信这个专一流动党员平台,党支部随时向流动党员发送扎兰屯市动态、村党支部动态、党建要闻、党性党史资料,文件讲话、学习资料、大讲堂、大家谈,先进经验、先进人物事迹和发布党支部活动开展的情况说明和照片,让流动党员随时随地感觉到,自己是党组织中的一员。流动党员也会经常向党组织报告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上传自己工作和学习的照片,并通过微信红包的形式向党组织缴纳党费。一个简单的互联网平台,让距离变得不再遥远,让流动党员找到了自己的“家”,也让党支部破解了多年来流动党员管理的瓶颈。
掌上课堂,拓宽党员教育渠道
受到党员远程教育和流动党员微信群的启发,党支部开始探索党员教育的新渠道,并充分利用手机微信普及,在流动党员微信群之后,党支部又在微信上建立了“诺彦托布村党员理论微讲堂”,定期或不定期的向支部党员发布学习内容,把精神食粮送到党员“手中”。 以诺彦托布村党员理论微讲堂”为载体,开辟党员组织新阵地、打造党员交流新平台,使党员教育由过去传统的“灌输”方式转变为“吸引”与“参与”的方式。有了理论微讲堂,党支部轻松化解了组织党员集中学习难的问题,党员教育不再是单一的集中讲授、集中观看课件的形式,党员在家里或在田间地头就能接受到党的最新理论方针政策。
在说到理论微讲堂的时候,党支部书记多风林颇为感慨,他说:“有了这个微信群,学习变得简单多了,岁数大了,眼睛花,思维也经常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在集中授课的时候要精神高度集中,没有多余经历去做笔记,现在有了这个掌上课堂,可以在学习之后,根据上传到微信上的学习内容整理学习笔记,重要的理论知识可以想学几遍学几遍,简直太方便了”。
网络平台,让民族文化绽放光彩
诺彦托布村是一个少数民族村,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比全乡其他几个村都要大,光是村“两委”就有4名少数民族干部。因为支部委员的少数民族情节和广大农民群众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党支部在日常工作中,十分重视少数民族特别是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宣扬。从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提供跳舞、聚会场所,到积极组织村级文艺演出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做了大量的工作。
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形成了,党支部把目光放到了互联网上,一心要把达斡尔族文化宣传出去,把自己的活动展现给更多的人。于是,党支部在社交平台上申请了自己的平台,由微机员薛玉玲负责上传活动信息和照片,定期上传达斡尔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介绍,并利用互联网推荐给身边的人,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达斡尔族,认识达斡尔族并深深的被这个民族吸引。也通过互联网平台结识了很多达斡尔族同胞,互通有无,交流心得,在全村乃至全乡范围内形成了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通过“互联网+党建”,创新村级组织工作,方便丰富了村级党员活动内容,提高了村级党建效能,使传统的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探索出一条开放式、多层次、立体化的党建工作新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点赞”。【责任编辑:格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