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帮扶户孙军科要卖树,王喜玲急忙登门劝阻。
“好乡党,再想想,赶明春树苗4公分粗,保准能卖个好价钱!”王喜玲说。
孙军科却等不及年后:“他婶,全靠你帮咱寻了个好营生,眼前一棵苗能卖17元,比过去种苹果可挣钱。”他挠头一笑,道出心里话,“不过,你侄儿马上本命年,赚了这笔钱,也好请人说媳妇儿了。”他答应王喜玲再合计一下。
陕西省扶风县吴家村,大伙儿一直把苹果当“金疙瘩”。“可眼下果树老化、优果率低不说,市场行情也落了。”老支书孙宏儒直言,“如今扶贫任务重,而一些人调整农业结构的热情不高,更不愿担风险,没致富‘领头羊’,没挣钱好路子,贫困户咋‘摘帽’?”
脱贫攻坚,党旗引领。以“支部发展一个特色产业、党员结对帮扶一户贫困户”为内容的党建促扶贫“1+1”行动,在吴家村产生了“1+1>2”的效果。
孙宏儒请农业教授实地“问诊”,专家开出苗木栽植的“方子”。党员王喜玲跃跃欲试。其实,她家也是贫困户:本人曾身患重病,丈夫不幸车祸离世,家中举债10余万元,但王喜玲始终没忘自己是党员,也没有忘记党员要带头致富、还要带领村民致富的责任。
她想种植苗木,可是手头太紧,村支部协调落实小额贴息贷款8万元;看上屋后5亩地,但分属两个村组,多次协调无果,老支书出马,反复找村组长和村民做工作,最后顺利流转来土地,无偿使用3年。如今,王喜玲栽树30亩,不仅还清了债,还成了苗木大户。
“组织帮咱脱了贫,咱作为党员更要帮扶穷乡亲。”王喜玲与贫困户孙军科一家结了对子。“她替咱挑了2400棵五角枫好苗子,咱不懂技术,树苗发杈了也不知道修,她就拿剪子亲自示范。栽啥树种、株距多长、行距多宽、病害咋除、销路咋搞,王喜玲有问必答。”老孙盘算了一下儿子的婚礼钱,“这批五角枫能卖个三四万元,差不多够了!”
通过村支部大力推广特色产业,如今吴家村已发展苗木种植43户、200多亩,苗木已成为该村除苹果之外的第二主导产业。2016年吴家村实现了整村脱贫。包括王喜玲在内,该村61名党员基本都与贫困户实现结对帮扶,覆盖贫困户总数近80%。党员吴公尚在村里经营一间果库,苹果存库每斤2毛钱,给贫困户一律便宜4分。“我家在果库存了2万斤,”帮扶户马芳玲高兴地说,“光这一项就能省下近千元。”
帮扶户吴利芳说:“咱村有了‘领头羊’,党员不仅帮咱脱贫增收,更带出了大伙儿的心气,以前觉得过得去就行,现在决心要活出个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