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扶贫羊"买入600卖出500,精准扶贫精在哪
2016-12-28 09:18:35 来源: 浏览量:
在太行山区。记者采访时碰到一位养羊的老人,他说在政府精准扶贫政策支持下,自己养了几十只羊,买小羊羔时每只600元,辛辛苦苦养了一年多后,市场价格下滑,成羊每只才卖到500元。“养了一年‘扶贫羊’,不仅没脱贫,还更贫困了。”老人一脸无可奈何。另一个小山村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让4个贫困户各自将6000元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到另外1家正在搞养殖的贫困户,5家贫困户根据养殖效益按股分红。当问及年底每户能分多少钱时,牵头养羊的贫困户说:“今年市场行情不行,养羊赔钱,不倾家荡产就不错了,分红是不可能的。”(人民网12月23日)
以上“扶贫羊”的故事,都是基于国家扶贫政策大力推动的所谓精准扶贫中出现的范例,结果却是政府花了钱大力扶持,贫困农民被精准到开展养殖“扶贫羊”脱贫,结果因市场价格回落,反而陷入更大的贫困,可谓越扶越贫。
所谓精准扶贫,很多地方无非是简单的套用由政府垫资,按贫困户一家一户鼓励农民开展养殖或其它特种经营,改变过往单纯的向贫困户发政策红包的方式,以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效果,着眼于长远试图从根本上达到扶贫脱贫的效果。但由于忽视市场因素或缺乏规模经营的搞风险能力,就好比我们看到的扶贫羊故事,精准扶贫一点也不精准,变成了完全靠运气。贫困户当然不懂市场也摸不到市场规律,问题是负责精准扶贫的干部,似乎同样摸不准方向,结果不仅仅只是贫困户陷入更贫困,更令精准扶贫的政策效果在农民心中大打折扣,政策初衷得不偿失。
实事求是的说,市场规律并非随便一个负责扶贫任务的干部能够洞悉,谁也无法准确的判定诸如羊肉市场的价格趋势,很多时候负责扶贫的干部也只是从眼前看到的价格,再由扶贫政策向贫困户口提供资金支持,然后就只能听天由命的等待市场能够至少保持已有的价格,如此单打独斗的经营方式,市场搞风险能力可见一斑。大家看到上一年羊肉价格行情,趋之若鹜的将扶持贫困户养羊当成精准扶贫的方向,结果可想而知,市场就是这样,一家一窝蜂的都去养羊,市场不回落才怪。显然,整个过程中,不但扶贫资金打了水漂,精准扶贫政策也肯定会令人质疑。
从过去的现象或经验很容易看出,目前很多涉及精准扶贫的项目,往往只是简单的按照一家一户模式,由政府向单一对象提供资金支持,仍然延续农村单打独斗的小农经济模式来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这显然很不靠谱,结果只能是碰运气。事实上政府在制定一地的扶贫政策时,不能狭隘的将精准扶贫政策定位在某一个单独的贫困户目标上,而应该针对某一个区域进行整体规划,比如形成一个养殖规模,靠规模生产来降低成本也降低风险。贫困户完全可以靠这种规模经营来分散市场风险,不至于遭遇市场价格滑坡而血本无归。
再者,既然是精准扶贫,政府将资金投入到具体的贫困户口目标,其实市场行情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那么政府就应该在政策上制定统一的收购体制,一但出现市场价格下滑,不能让养“扶贫羊”的农户承担全部的市场风险,毕竟出资鼓励定向养殖的是政府,既然是精准扶贫,如何体现“精准”二字,这里面绝对有政府政策引导的责任。反观新闻中举出的两起农民养“扶贫羊”失败范例,似乎精准扶贫的损失,最终都由贫困户自己承担了,对原本就赤贫的人而言,可谓是雪上加霜。
精准扶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则问题很多,简单的出资引导贫困户养殖牛羊、或种植果树、亦或其它特种农副业,都无可避免的要面临不可控的市场因素,如果不在产业规模上或者在市场信息上降低市场风险,所谓的精准扶贫,只会陷入一点都不精准的碰运气模式。有些时候,针对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或许移民才是上策,如果养殖种植能够翻身脱贫,农民也不是傻瓜,你能想到的,人家早就想到了。何况贫困户搞养殖或种植业的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更低,如果换作是商人发现商机投资养殖业,即使一开始出现市场性亏本,如果是着眼于长远投资,恐怕也不至于投资失败,问题是贫困户如果过于依赖或相信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且政府并没有相关的后续降风险扶持政策,亏一次他就气馁了,最终穷人还是穷人,甚至因欠下扶贫贷款的债务变得更穷。
“扶贫羊”加剧贫困是个教训,凸显精准扶贫不精准、难精准,这是现实问题;如果随便派出几个干部下去搞精准扶贫都能够精准的让贫困户脱贫,那一定是神人,其实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首先要精准的定位地方产业政策,在这个基础上,再在资金扶持上再向贫困户倾斜,将精准扶贫目标融于整个地方产业链中,恐怕抗市场风险能力更强,扶贫效果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