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华夏传媒网今日头条

【驻村心得】唯有使命在肩 方能砥砺前行

2016-06-30 10:18:21   来源:   浏览量:

 

作者:陇县天成镇黄家沟村第一书记欧晓刚
 
    
       天成镇黄家沟村,村子不大,不到2000亩耕地;人口不多,只有362口人。纵横的沟壑将她紧紧拥抱,一条名为黄家沟的山沟由里及外,弯曲蔓延,三个自然组左右怀抱,画龙点睛,错落有致的分布恰到好处,村委会办公室居于三个自然村的中心空旷山腰,正好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心”字。黄家沟村也因沟得名。

       正月十六,当村民们还沉浸在过年的余韵中,我“走马上任”,开始了“第一书记”履职历程。两个多月来,我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丝毫不敢有半点懈怠。我深知:唯有砥砺前行,方能不辱使命。忙忙碌碌中,不知不觉已经在这里度过了70多个日日夜夜。在这2个多月里,从过年的喜庆到忙碌的春耕,从光秃秃的山崖到绿油油的群山,刚刚解冻的土地和果树长出了喜人的嫩苗;2个多月,我走遍了田间地头沟沟坎坎,访遍了全村群众,搜遍了各类涉农政策和脱贫攻坚文件;2个多月,由刚来时对村子的陌生新奇到了如指掌,由茫然不知所措到提出一整套发展思路与实施方案。我只有一个目标——不为别的,只为改变村子面貌,只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只为不辱使命!如今,从依靠干部派饭到群众主动叫着吃饭;从一人寂寞难耐到与群众打成一片,一切都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

       2011年,村上先后购买闲置的原天成镇敬老院和上寨子小学旧址两块地皮,通过异地移民搬迁,将56户群众成功的搬到了山下3公里之外的镇街道,建起了两个高标准的移民小区。山下的群众乐呵呵,而山上剩余的44户群众却依然艰难的生活着,这更激起了山上群众搬迁的热情。在吃透村情民意的基础上,我带领村上的干部,沿着天成镇街道一次又一次的拜访。在和邻近的铁塬村和上寨子村多次商谈无果,陷入迷茫的时候,一阵轰隆隆的机器声引起了我的注意。寻声而去,原来是公路边镇供销社院内的平房出租后办起了一家面粉厂。我顿时茅塞顿开:是不是可以买下镇供销社闲置的院子,建移民小区。这个位置也刚好是村上群众期待的镇街道中心位置,公路对面就是镇政府。

          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村上干部时,支书主任不约而同的摇头摆手。原来三年前他们就看中这个地方,镇上领导也出面协调都没办成。后来我与镇上领导交谈时也印证了村干部的话。怎么办?好不容易的一点希望难道又要破灭吗?我知道,贫困群众搬迁能否办成,是我能否取得民心,担任第一书记成败的关键。


       当我将自己的苦处告诉一位挚友时,他用小马过河的故事鼓励我,帮我重新鼓足了信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镇上领导的积极协调下,我的诚心打动了县供销联社领导的心。经过三次拜访,供销联社的领导同意出售镇供销社一半土地。前年镇上、村上来找,我都没同意。这次为什么同意了,说体面一点,是支持脱贫攻坚事业;说实在一点,是这个小伙子感动了我。当我把这个喜讯告诉山上的群众时,群众知道我每天吃派饭,都主动争抢着叫我到家吃饭,其中有一天,有三户群众同时做好了饭,弄得我不知去哪家好。

       在解决了“在哪建房”的问题后,“如何建房”又成为新的问题。。针对地方小、盖一户一院不够用的现状,我提出盖一栋楼房。可是有的群众却不同意。为此,我组织部分群众去邻近的曹家湾镇参观建起的农民安置楼房,并不厌其烦的逐户做工作,苦口婆心的告诉他们楼房建起后,顺着围墙盖一排平房,每户一间,作为存放摩托车、粮食、农具的储藏室,在院子合适的位置安装健身器材,并在大门口修建门房,聘请一名公益性岗位人员看门打扫院子卫生。通过走出去看,坐下来讲,群众慢慢的接受了。

         要给群众办事,就要把事办好。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房子面积的规划,大小的设置,楼层的分配,公共设施的修建等等,都需要召集群众商量。其中就有好几位年轻人听说今年的搬迁有了眉目,放弃了多年在外地的工作。

         建一栋楼房,资金量少说也在上百万元。这么多的钱,不是个小数目。群众把这么多血汗钱能及时交给村上,是对我和村三委会一班人的信任。但是,如何要让群众放心而没有疑心呢?我提议由搬迁户推选三至五名群众代表,分头及时收集群众意见,全程参与工程管理,全权负责资金管理,村上只是负责协调联络和后勤保障。

        看着搬迁工程的逐步推进,我的眼眶湿润了,我只是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工作,只想通过自己实实在在的努力,为山里的群众解决一点难题,对得起组织,对得起“第一书记”这个光荣地称号而已,没想到,房子还没盖起来,群众的感激之情却让我感动不已。想到这些,我不由得想起了上学时学过的一篇著名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全民携手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勤劳善良的农民才是真正最可爱的人。


(责编:梓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