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华夏传媒网今日头条

车全清的放映人生

2016-04-24 12:06:51   来源:西部三农网   浏览量:

                                                                  作者:李竹柠
         四月中旬,74岁的车全清老人来到了博乐市的一家电影院。第一次走进这充满优雅现代装修风格的放映厅,看着宽大的巨幅影屏、数字立体声音响、舒适整洁的座椅、拿着爆米花和饮料的观众…这一切都与老人印象中的电影相去甚远。但当灯光暗去,放映机从墙壁上方的孔中投射出熟悉的白色灯柱时,车全清的思绪一下又回到了四十多年前。
        1966年,24岁的车全清响应国家号召,从吉林部队转业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八十七团。最初被分配至基建连工作,挖渠道、盖房子,多重多累的活都干过。由于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所以虽然车全清的身材并不高大,但依然每天超额完成工作量,被单位评为挖渠先进个人。
        当时的兵团,正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生活和工作条件特别艰苦。车全清的印象中最难熬的就是冬天。用尽浑身力气挥下的砍土曼,在冷硬的土地上只能磕出一个白点,干一天活下来,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二三十个人在集体宿舍里打通铺,木头门缝裂的老大,冷风呼呼直往里灌,早上起来,水桶里都结了一层冰。好不容易盼到休息日,大家还要轮流去戈壁滩上打柴火,否则全宿舍的人都要挨冻。“冷、硬、苦”成为车全清写给家人信中对新疆冬天的形象描述。
        然而种种困难并没有吓倒车全清,1969年初,因为表现突出、生性乐观,再加上会拉二胡、会出黑板报,团里决定调他当电影放映员,与其他两名同事一起组成了团里的放映队,这一放,就是二十年。电影从此与车全清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五师接受了为期半年的学习培训后,1969年下半年,车全清正式开始了他的团场电影放映员生活。当时团里仅有一台16毫米的胶片放映提包机,由于基层单位不通电,又专配了一台发电机。每到放电影时三人分工合作,一人负责发电、一人负责放映、一人负责去师部所在地的博乐市取拷贝。负责发电和放映的两人需将重达百十公斤的设备安全拉到目地的,然后架幕拉线、组织放映,无论寒暑,深更半夜回家是家常便饭。而负责取拷贝的那个人则要骑着自行车当天往返博乐,在颠簸的土路上来回骑行七十多公里,任谁都是一场巨大的体力挑战。由于放映基本在室外进行,冬天,放映队成员的衣着标配都是军大衣、羊毛棉裤、以及套在几层毛袜外的大头鞋。夏天则是满身被蚊虫叮咬的包。
         当时团场的基础设施和卫生条件都非常差,虽然基层连队都有礼堂,但窗户上仅有的几块玻璃早被调皮的孩子砸碎,而且整个冬天也不烧火。寒冬腊月要放电影,放映队成员进到冷如冰窖的礼堂,冻的手都拿不出来,一个冬天轮下来,个个手上都是冻伤的痕迹。而到山区牧场去放映时,受交通限制,大家都要留宿在住在牧民家中,下山后往往都染了一身的虱子。在这份当时人人都艳羡的工作背后,车全清和同事们付出的是不为人知的辛劳。
        六七十年代,文化生活的贫瘠导致人们对电影有着无比的热爱,无论到哪个单位去放映,迎接队员们的永远都是热气腾腾的笑脸和孩子们惊喜的叫声,为此队员们每年的放片计划总是排得满满当当,全年无休,而且越到节假日越是忙碌,压根顾不上家。放映队的脚步踏遍了团场的角角落落,农业连队、山区草原,仅住着几户人家的冬窝子,以及远在赛里木湖畔的海西牧场……车全清至今仍清楚的记得,有一年冬天放映队要到汇河营部去放电影,当时的汇河并没有桥,所有人都要涉水而过。来接他们的马车在过河时不小心陷进一个窟窿,车身歪到一边,河水将全部放映设备冲得飘了起来,所有人的衣服也都被浸湿。大家顾不上许多,急着先将设备捞起来,然后赶往营部的招待所生火烘烤,那一夜的电影因此没有放成。失望的职工们一拨拨地不停地到招待所探个究竟,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当次日下午车全清他们终于将设备全部烤干,宣布晚上可以放电影时,职工们竟然发出阵阵欢呼声,那喜笑颜开的场面竟比过节还要热闹。
        1976年文革结束,文化事业迎来春天,电影放映也迎来了喷发期。各种新鲜有趣、题材多样的电影吸引来了更多的热情。面对这种情况,团场加大了对电影放映的投入力度。放映队由以前的三人扩大为八人,放映机也新增了35毫米和8.75毫米的机型,以满足不同职工群体的需要。为了方便下基层放映,团场还为他们配备了手扶拖拉机,电力的普及也使得放映时不再需要携带发电机了。轻巧迅速成了这个时期车全清对放映工作的记忆。这段时间也成为团场电影放映的黄金期,人们在电影院里流连忘返。下雨时,用土块圈起的放映场内一排排雨伞固执的挺立着。影片上的演员开始落泪时,场下观众也是哭声一片。年青人骑着自行车从一个连队撵到下一个连队去追剧,场场不落。人们渴望着用电影来填充已空白太久的文化生活。
       进入八十年代后期,随着电视的普及,看电影的人渐渐减少了,放映队的成员也一个个先后调离。在放了一阵录像后,1989年车全清被调往外线班,负责全团的广播和电话线修理。再往后他和放映队的一个同事结伴开始负责维修全团电视线路,直至1997年退休。电影从车全清的生活中彻底隐退了。面对这种隐退,车全清很是坦然,他知道这是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但作为一个完整经历了团场电影放映发展全过程的参与者,在偶尔的午夜睡梦中,车全清又会回到那人头攒动的礼堂、看到投射到屏幕上白色光柱、听到轻微的胶片转动声…
       如今车全清老人的退休生活无比惬意,住在宽敞明亮的楼房里,每天在干净美观的小区内四处转转,晚上则挑选着五花八门的电视节日。他再没有接触过电影,平时也几乎不再提及电影。这次在了解他内心情结的儿女的说服下,车全清于1989年后第一次走进市区现代化的影院,巨大的对比和差距让老人不禁啧啧赞叹“我们这一代的付出没有白费,看到这样的影院,我这个放映员的一生经历也算是圆满了!”【责任编辑:格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