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联合印发《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
规划明确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主线,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健全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环境。规划还提出了4项约束性指标,包括未来5年年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等。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在发布会上说,水已经成为我国严重短缺的公共产品,制约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重安全问题。那么我国农业发展与水资源保护之间还存在哪些矛盾?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副主任李国祥认为一是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需要改变,二是水利设施维护机制需要完善。
李国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用水比较粗放,水利用率不是很高,很大地方灌溉方式不够科学;第二,农业用水随着农业生产布局由南方向北方转移,过度利用地下水,农业用水也存在水利设施欠缺,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是没能解决,已经对最后一公里做出了探索,但目前整体来说不是很成功,最后一公里水利设施建设没有和家庭承包经营以及规模化经营相适应,投融资体制也存在问题,造成有钱投资,维护缺乏经费,一边建设一边损害严重。
《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到2020年,在城乡供水方面,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达到85%以上;在农村水利方面,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000万亩。如何完成这些目标?在李国祥看来有三个重点:严格管理,拓宽融资以及调整水价。
李国祥:规划就是要解决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利用粗放。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的重要内容。对水资源的管理也要像土地那样最严格的管理手段,改变过去政府建设完,有没有成效,无人问津的问题。更多的要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解决瓶颈制约,改变单一政府投资,调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入。水资源管理上,加快水价形成价格机制改革,通过用水配额、节约用水奖励、超额用水多缴费的经济手段促进水资源的利用;还有通过科技手段,以节水作为战略性、方向性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