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KKR和鼎晖的失利对赌让现代牧业付出了沉重代价,但原料奶料峭的市场局面更让养殖企业没有喘息的机会。记者统计发现,现代牧业、西部牧业、原生态牧业等大型养殖企业生存状况都不够乐观,一季度最高跌幅甚至超过了300%。面对进口廉价大包粉的严重冲击,原料奶无处供应、成本急速上升的窘迫如果得不到缓解,奶牛养殖业或许将成为第二个大豆产业。
行业阴云密布
上半年亏损4亿元,现代牧业将亏损的主要原因锁定在进口大包粉身上。的确,对于乳制品企业来说,与其收购成本颇高的鲜牛奶,不如以廉价的大包粉作为原料获取更多利润。下游市场的不买账迫使国内最大的乳牛畜牧公司及最大的原料奶生产商不得不像散户奶农一样倒奶杀牛。
现代牧业的巨亏一方面来自管理层在与私募基金KKR、鼎晖之间对赌协议的错误选择,更为严重的是整个奶牛养殖行业受到进口大包粉、复原乳大量涌入的冲击,奶价回升得到支援,奶农生存空间不断遭到挤压。
除了现代牧业,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发现,西部牧业今年一季度财报同样愁云密布,公司一季度净亏损1300万元,同比跌幅高达330%。西部牧业给出了同样原因:受到国际进口奶粉的低价冲击。原生态牧业溢利也大幅缩水,从2014年的4.19亿元下跌到6617.3万元,跌幅超过80%。中鼎牧业似乎也不够乐观,据相关人士透露,从2015年底开始,一些乳企就开始限量收购原奶,即使收购了也得喷成粉储存起来,很多中小牧场的日子过得很艰难,中鼎牧业尚未出现亏损,但如果原奶收购价格低于3.5元/公斤就将逼近警戒线,目前的收购价格已下探到3.7-3.9元/公斤。
奶源公司自我消化
除了上述几家企业以外,辉山乳业相关人士也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国际奶价和大包粉确实对纯原奶公司影响较大。
据上述人士介绍,大包粉对大型养殖企业已形成危机,以辉山乳业为例,作为B2B和B2C的综合公司,B2C的销售已经占到了整体70%以上,这意味着公司奶源只能通过自身产品消化,纯原奶供应公司的生存压力更大。
辉山乳业最新发布的财报显示,截至3月31日,公司营收为45.265亿元,较2015年同期增加6.03亿元,同比增长15.4%。经营溢利为15.8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3.6%。辉山乳业在公告中着重提到:“原料奶更多用于内部生产,有效抵消了原料奶价格下降引起的外部销售收入降低。”
圣牧也是类似路径,去年,圣牧下游液态奶产品业务销售收入达到了16.56亿元,较上年增长了124%,占销售收入53.4%,首次超过上游原料奶产品。这也给公司全年业绩上了保险,销售同比增长45.4%。
不过,押宝下游液态奶产品不是万能药,现代牧业布局的自有品牌目前仅占到公司收入的三成。
亟待政策扶持
“国内万头以上的大型牧业公司目前有20多家,出现不同程度亏损的企业至少有一半。”乳业专家宋亮统计,国内养殖企业运营状况恶化已经从中小型企业蔓延到了大规模养殖企业,这些大型企业此前有伊利、蒙牛等下游企业保护,但在企业收奶量减少的情况下,保护伞也自然没了。
宋亮预测,今年国内收奶价格相较去年再度下调10%,国内养殖企业利润堪忧。“未来现有牧场还要承担生态成本,预计大型牧场的成本压缩空间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奶源的竞争劣势会更加明显,在奶源国际化的背景下,会有一批养殖企业退出舞台。”宋亮判断。
也有行业人士透露,华夏乳业、东营澳亚等都曾经找过现代牧业寻求接盘,但未有下文。
在上述人士看来,解决养殖企业生存难题的办法只有政策的引导。国家有关部门应该采取紧急措施,想办法破解奶牛养殖行业的困局。国家层面还需有统一布局,对奶牛养殖行业和乳品加工企业做好科学规划,比如可以建立奶粉原料收储制度,防止乳制品价格过快上涨、过快下跌。
另外,欧美等国家对本国的养殖业都有保护措施和补贴,但我国缺乏相关措施对进口原奶有所限制,对国内奶牛养殖进行更多保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