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将我心换民心 ——宁强县抓民生事业增强人民福祉纪实
2016-09-29 15:43:40 来源:通讯员 何宗习 浏览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九月的宁强,随着一场秋雨落下,汉水源头的秋色渐浓。今年以来,民生议题一直是贯穿全县“十三五”开局之年施政的重点,并不断丰富其内涵,延伸其触角。“要恪守公仆情怀,着力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多做雪中送炭的好事,多做群众看得见的实事,让宁强的发展更有‘温度’,让老百姓的幸福更有‘质感’。”在8月份召开的县委十四届十次全会上,该县县委书记陈剑彬在讲话中如此阐述民生的重要性。
破题:项目建设为民生筑基
民生重千钧,惠民贵在行。从2011年陕西开始实施移民搬迁工程以来,该县就积极整合以工代赈易地搬迁、扶贫移民搬迁、土地开发整理、农村危房改造以及交通、水利、农业等各类涉农资金和项目,五年累计完成投资22亿元,建设集中安置点45个,安置搬迁群众9677户34837人,1863户特(危)困群众居住条件得到了有效保障,搬迁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五年来,坚持“小分散、大集中”原则,规划建设了筒车河、二道河、子龙新区等大型集中安置点,培育了一批新型农村社区,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全县城镇化率提高了11.1个百分点,达到49.1%。
“十三五”开局之年,全县惠及民生的重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重点项目开工55个,完成投资19.33亿元,西成客专、阳安二线、108国道宁强段等隧道桥梁、路基铺设、供电工程快速推进,通村水泥路完成路基工程106公里,实施道路安防工程180公里。县城供水扩建工程进入设备安装,铺设供水管道3200米;与此同时,陕南移民搬迁筒车河安置点建成高层安置楼34栋3504套,致力于改观城乡环境的16个城建项目完成投资2.9亿元,西成客专站前广场完成房屋征迁,玉带河大桥完成桥墩水下工程,云书廊桥车行道建成通车,西门、七星桥头影响通行安全的建筑物完成拆迁,打通了山水嘉苑断头路,拓宽了西门道路瓶颈。
奋进:社会发展成果彰显优质民生
为保证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宁强县倾力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十二五”时期完成民生支出62.1亿元,是“十一五”的3.7倍,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由72.8%增长到86.9%。
该县多措并举加快推进扶贫、农综开发,发放各类民政资金5.29亿元,新增城镇就业1.13万人;“五项保险”扩面1.79万人,城乡低保惠及3.13万人,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该县把教育事业放在率先发展的显要位置,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新建标准化幼儿园61所,荣获“全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先进县”;新设立普通高中1所,在全市率先创建为省级“双高双普”县。
该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不断加强,新农合运行更加规范,参合率达99.99%,累计报销医药费5.15亿元;计生“单独二孩”政策稳步实施,计生网上办证系统获得国家知识产权证书,在全省率先出台计生特殊家庭“六免一补”政策,发放计生奖扶资金2.74万人6787万元;新建农村幸福院40个,五保集中供养388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四馆一站”免费开放,群众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安装“户户通”3.3万户,建成综合文化站21个、农家书屋269个。
全县民生事业不断进步,截至目前,民生支出9.3亿元,占财政总支出81.3%。发放各类民政资金5553万元,“五项保险”新增扩面205人,新增城镇就业11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7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7.86亿元,新建农村幸福院7个。
融合:环保利民,于无声处见真心
该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从源头上保障“一江清水供京津、送西安”的同时,也让全县群众享受到环境发展红利。
十二五期间,该县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镇1个、绿色单位1个,省市级生态镇村26个、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10个;在“绿水、蓝天、青山、宁静”四大工程实施过程中,汉江流域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5%、污水处理率90.5%;建成城区玉带河、云书河排污主干管网和嘉陵江水质自动监测站,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汉江、嘉陵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实施造林绿化26.5万亩,建成生态文明长廊136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61.8%,形成了“让城市永久天蓝水清、绿意满城,人在园中、园在城中、城在绿中”的宜居环境。
如今,宁强县境内的空气、地表水等多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一类标准, 2014-2015年连续两年环境空气质量有效监测达“良”天数为330天以上,负氧离子浓度在2100—2400个/ cm3,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