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扎兰屯市民政局帮助我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唤起了我生活的勇气。”这是内蒙古呼伦贝尔扎兰屯市中和镇红星村村民王芳逢人便说的话题。王芳今年35岁,是一位纯朴的农民,她患有继发性肺结核15余年,每年都得住院治疗一两次,由于没有劳动力,只能靠年迈父母微薄收入维持生活。医疗救助连续7年救助了她,救助资金达4万余元,持续的救助让她感激涕零。
救助王芳事例只是扎兰屯市在“救急难”中的其中 的一例。扎兰屯市自被确定为全国“救急难”试点县市以来,根据“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促公平”的原则,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制度,对因遭受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因其他特殊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获救助之后仍有困难的家庭给予急难救助,填充了原有社会救助的空白,提升了社会救助的综合效应,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扎兰屯市在开展“救急难”过程中,探索救助服务方式,推进“一门受理,协调办理”机制建设。依托各乡镇、街道在全市1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建立统一受理社会救助申请窗口,其中8个设有办事大厅,11个设在综合办公室,统一窗口标识,做到“一明显,三上墙”,细化工作流程,实行“首问责任制”,全面落实及时受理、转办申请事项、快速处置,提升服务质量和救助时效,打造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的绿色通道。
拓宽“急难”发现渠道,构建“快速响应”机制。充分发挥各乡镇、街道村居基层一线工作人员作用,“村”按照居住位置分组管理,“居”实行网格化管理,以“十个覆全盖”工程建设为契机,发挥包村工作组的作用,及时了解、掌握、核实辖区群众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特殊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救助、早干预,及时落实“救急难”措施。对于出现的紧急情况,立即采取措施以防止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或无法改变的严重后果的,乡镇、街道和扎兰屯市民政局启动紧急救助,采取先救助后补手续的方式,扎兰屯市民政局直接支付现金的方式救助,并将临时救助款直接拨付到乡镇、街道,由乡镇、街道直接给予1000元以下的救助。如,大河湾镇前进村村民王子健,男,12岁,2015年6月高烧不退五天,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2型,父母为了给孩子治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刚买的楼房也卖了。还欠下几万元的外债。扎兰屯市民政局得知他家的情况后,给孩子办了低保,医疗救助给予了1万元的救助。缓解了他家的生活压力,充分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扎兰屯市向阳街道纸浆社区牛树祥,57岁。2014年患尿毒症,一直住院治疗,做肾移植手术后出现排异反应, 爱人又去世了,至今一人,生活特别困难,2016年1月呼伦贝尔慈善总会审批救助资金2.76万元,大大地缓解了生活压力,充分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还有扎兰屯市向阳街道纸浆居居民由炳月是低保家庭,因患尿毒症2013年作换肾手术,当时为其支付现金3万元,手术后需要常年定期复查、治疗,几年来,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2014年扎兰屯市民政局为其拨付临时救助资金5000元、大病救助救助资金25000元。2015年扎兰屯市慈善救助他2万元,今年7月扎兰屯市民政局拨付临时救助资金3000元,减轻了其家庭经济负担,病情得到及时救治,使其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树立生存的信心,挽救了他的生命。
拓展救助方式,开辟绿色通道 。发放临时救助资金。实行临时救助资金社会化发放,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将临时救助金直接支付到救助对象个人账户,确保救助金足额、及时发放到位。扎兰屯市柴河镇农民邢淑艳,孩子小美学习好,上重点高中,夫妻二人勤劳能干,靠打工生活,也算是挺幸福的三口之家。但天有不测风云,2013年邢淑艳患胃癌做了手术并进行化疗,花费了十余万元,更为不幸的是2015年邢淑艳又患上了肠梗阻,手术自付六万多元,原本不错的家庭一下变得捉襟见肘,生活的压力使她喘不过气来,甚至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柴河镇民政办了解她的状况后,立即向扎兰屯市民政局请求救助。
2015年扎兰屯市民政局医疗救助7000元,临时救助3000元,2016年初扎兰屯市慈善协会为其发放救助款10000元。得到了社会的关爱,使她树立起生存的信心,如今逢人就说:“是国家的好政策和民政的好领导、好干部关注着我、帮助了我,使我对生活有了信心,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我要好好培养孩子,教育她长大后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据了解,扎兰屯市 截止今年6月末,共救助困难群众2269户次,共支付临时救助资金 317.1806万元,其中为165 户次急难家庭先行支付现金35.08万元,充分体现了临时救助“托底线”的功能作用,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