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贫记
2016-07-18 15:06:52 来源:陕西省委组织部 浏览量:
——记汉滨区茨沟镇瓦铺村第一书记孙昉
通讯员 熊锋 陈茅
2015年7月27日,设在村小的瓦铺村党支部活动室里来了位30多岁的年轻人,听说是上边派来驻村扶贫的干部,周围群众都纷纷赶过去,想听听他对瓦铺发展有什么高见。
对这位从省上来的文绉绉的干部来扶贫,一开始很多乡亲都没当回事。但随后的日子,孙昉成了大伙家中的常客,他把寺沟的山山卯卯走了个遍,一户一户走访。有的乡亲出门了,他就三五趟跑,直到找到人,详细了解民情,帮大家谋划发展路子,真心实意为大家想办法、出主意,很快就得到了乡亲们的信任,熟的像一家人,连一同走访的镇党委书记王苗都笑着打趣:“我到底调来茨沟迟,到瓦铺跑的还少,你看乡亲们眼里就只认得他们的孙书记啊!”。
扶贫先扶智
走访中,孙昉发现,瓦铺乡亲守着一个还没有挖掘出来的“金饭碗”——发展乡村游。要彻底摆脱贫困,首先得改变观念,找准发展路子。
寺沟一带是陕南抗日第一军的重要活动区域,是革命老区,加上沿线的48座古庙宇、8座古山寨、古“丝树”等自然人文古迹,还有沿途颇具特色的民居石板房和土特产,这些都构成了发展乡村游、红色旅游、古道探秘的重要元素。茨沟镇有西安到安康的高速出口,交通方便,又有红叶豆腐宴等已形成的乡村游品牌,加上环境优美空气好,把这些资源挖掘打造出来,首先就能吸引大批西安游客周末来度假,不愁发展不起来。当孙昉把这个设想告诉乡亲们的时候,大伙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缺资金、少思路,咋发展?孙昉就一户户动员做工作,发动大伙心向产业想。
脱贫三步走
孙昉根据几个月的摸底情况,确定了“因地制宜选主导产业、因户施策选增收项目、因人而异确定帮扶措施”的帮贫准则。对瓦铺村的自然条件、产业、贫困户现状等进行了详细梳理,为村里制定了三步走的脱贫帮扶计划:先根据全村贫困户家庭情况,通过政府兜底、发展庭院经济、劳务、搬迁等方式解决眼前的生产生活问题;再通过精细规划、招商引资,深入挖掘陕南民居和饮食文化,打造特色石板房建筑集群,挖掘秦巴山区家庭作坊传统文化,形成“一院一坊”,做大庭院经济;最后,以陕南抗日第一军革命根据地和“盐丝古道”历史背景为主线,通过整体打造、全域推进,重现商旅古道盛景,形成一个全新的特色旅游目的地,实现可持续、长远稳定的发展。
为了发展好特色种养殖产业,他依托村上的魔芋、核桃协会,确定了发展2000亩精品核桃园、成立村办龙头企业的计划;为了给发展乡村旅游打好基础,同时让危居群众早点搬离危房,他前后跑了100多趟,对全村的134户土墙房逐一拍照登记造册,根据房屋的安全等级,确定了第一批50户重度危房,积极联系省上的慈善机构,呼吁发动大企业进行“认领”,出钱修缮加固或重建;对危居群众采取有条件的动员搬进社区,条件差的,考虑后期生活成本低、方便,就地就近选取安全地带重建,定下了“人均1头猪、10只鸡,逐步发展一批烤酒、磨豆腐大户”的目标,以后扶持这部分乡亲发展腊肉、豆腐、烤酒、林下养殖、魔芋、畜禽等产业,为发展庭院经济,服务乡村游奠定基础。
一个人的背后是一个团队
贫困户王明海过去因为生活窘迫,没钱没思路,没有干劲,整日在村里游手好闲,现在,在孙昉的感召下,他准备自己养50头猪、100只鸡,还要流转土地,发展40亩核桃。。2014年底,省社科院茨沟调研基地挂牌运营,这是省社科院破天荒设立的第一个镇级调研基地,以前,省社科院的调研基地最低也是县级;不到一年时间,在省社科院积极协调邀请下,省决策咨询委、省委党校、省科协、陕南发展研究中心、省慈善协会、社科报、长安大学等十多个部门单位的领导专家,先后十余次深入瓦铺,山上山下调研,出谋划策,提供智力和项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