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数据显示,过去五年里,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2000万!尽管如此,很多农民工发现,工作还是不好找。因为用工市场更倾向于招高学历高技能人才。
我们知道,只有人才能创造价值,那么劳动力减少会对社会、经济等方面带来什么影响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李长安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我国劳动力供给下降的情况还会持续,由此也带来了劳动成本的迅速上涨和劳动力结构的改变。
李长安: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劳动力具有“无限供给”。但很显然,这种情况在最近这些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早在2012年末,我国大陆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万人,比上年末净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69.2%,比上年末下降0.6个百分点。这就是说,从2012年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就已经进入了所谓的“刘易斯拐点”了,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劳动力都已经出现了供给减少的情况。对于企业而言,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招工难”、“用工荒”频频来袭,劳动力工资也随之水涨船高,以至于在国内外都出现了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已经丧失的论调。对农民工来说,也可以感觉到自主选择工作的余地更大了,提高工资的底气也更足了。
劳动市场的供不应求带来的用工荒,是指大量的用工岗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高技能人才只占4%,普通技能人才占20%,没有技能的占到76%,其中,最大的用工荒就是技能人才的缺口。李长安认为,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对于那些缺乏一技之长的、素质偏低的农民工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李长安:比如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与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的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单纯依靠劳动力投入的发展模式正在迅速改变。现在不少企业为了应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纷纷采取了机器取代工人的做法,机器人的数量迅速增加。如果以每个机器人替代10个工人来计算的话,那么未来将有数百万个工作岗位被机器人取代。事实上,“用工荒”很大程度上是“技工荒”,是真正掌握现代企业技术的工人数量太少。因此,农民工应该尽快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掌握“一技之长”,高度重视企业内外的教育和培训。面对人口与劳动力的新变化和新挑战,大力推进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侧改革,以质量取代数量。只有这样,在未来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