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华夏传媒网今日头条

火爆的乡村旅游,该如何创新发展?

2016-04-15 11:44:44   来源:城市经济网   浏览量:

                                    城市经济导报记者 李逸文  格全  陈红玉
       节假日,在都市的周边的某些乡村,往往会这样的景象:车水马龙,游人摩肩接踵,各类民间工艺品、农林土特产、乡村特色餐饮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流连忘返﹒﹒﹒﹒﹒﹒这就是以民俗文化旅游、乡村农家餐饮为主基调的乡村旅游。一时间,使忙忙碌碌的都市人趋之若鹜,满足了亲近自然、放松休闲、体验田园慢生活的需求,一股乡村旅游的热潮风起云涌,可谓是火爆异常。
      这一股热潮引得乡村民俗旅游一片繁荣,昔日依靠进城兜售才能出手的农产品、乡村民间工艺品、原汁原味的乡村饮食才得以就地变现;往日只有靠进城打工才能找到出路的农民,如今足不出村庄就能有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这使得好多人脸上绽放出了如花的笑容。都市人有了休闲好去处,乡民有了增收的营生,乡村旅游的火爆,对当地经济的贡献不容小觑,政府部门的奖励便是对乡村旅游的肯定与褒扬。
       本报记者近日通过西安周边几个乡村民俗旅游景点的实地采访、体验,发现这些民俗旅游、乡村餐饮行业经过运营发展,日益暴露出来的差异化小,治安管理、卫生维护、公共管理薄弱以及乡村旅游方面存在的盲目跟风复制,少创新、形式内容趋于雷同、无序扩张摊大饼、千篇一律、展示多、参与体验少等现象,无疑将成为制约乡村民俗旅游、农家餐饮业健康持久、良性发展的瓶颈。
                                       盲目跟风复制无创新,无序扩张规模摊大饼
        与早在前些年依托周边名胜古迹、旅游景点发展起来的民俗餐饮不同的是,这些近年来通过人造景点火起来的民俗旅游地,几乎都是把景点观光作为外在包装,通过将附近农民自作自产的民俗工艺品、农副产品、农家饮食等售卖摊点门店的填充,形成一定规模的市场。这样的例子发端于礼泉县烟霞镇,闻名遐迩的袁家村。
        袁家村,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红遍陕西、享誉全国,曾经一度时期淡出人们视野。从2006年媒体报道陕西省岐山县周公庙,搞民俗旅游经营产值高达600万元,这一消息得到启发。在借鉴岐山周公庙乡村民俗旅游的基础上,在发展乡村经济方面进行再提升再创新,于是,关中印象体验基地于2007年麦收之后,投入1800万开始修建,将礼泉、山西运城等地购买的多座古宅老房拆回按原貌重建......。短短三个多月,关中印象体验基地——康庄在袁家村落地生根,建成古宅作坊100多间,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当年9月29日正式开业。不仅为游客提供了关中民俗民情的感官体验,而且传统作坊生产的菜油、辣子、面粉、醪糟、酸奶等袁家牌系列农产品和土织布等民间工艺品很快赢得了市场,很受欢迎。
       袁家村靠乡村旅游、印象体验、传统手艺欣赏、民俗民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外地游客把这里当成旅游度假,购买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圣地,日接待量高峰突破10万。近几年来,袁家村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示范村、全省新农村示范村、“一村一品”休闲农家明星村、国家级AAA旅游景区、“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等荣誉称号,还评为陕西人眼中最喜爱的乡村旅游景点。
       袁家村乡村民俗旅游蓬勃发展更是给围绕西安周边处于都市一小时经济圈内的其他村镇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板。于是,马嵬驿、茯茶镇等乡村旅游景点纷纷上马,闪亮登场开门迎客。
      记者在采访中,随机采访了几位游客,一位来自西安的惠先生说,“这些景点基本上靠跟风复制模仿,千人一面,没有明显特色,文化元素太少、农耕文明、农耕文化的东西太少,基本上去一个景点,其他的景点都不用去了,感觉没有意思。而且,来一次,下一次再也不会来了。如果下一次要出去休闲的话,我们还是想去那些自然环境。” 
    中国科学院工程与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陕西省委党校科技部副主任,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后梁军先生说:乡村民俗旅游,背景是乡村文化,特色是民俗体验,引擎是旅游产业,如果忘记了这三者之间的有机协调,一味强化旅游产业的逐利导向,则同质化、空心化、庸俗化以及粗制滥造,东施效颦等现象会甚嚣尘上。近日周末去西安近郊某民村,发现周围农民的院子很多都出租给了各地的客商,农家院子里已不是原住的村民,而是以经营餐饮为业的外地人。此情此景,怎一个怅然若失?!
    从形式到内容的大同小异,甚至雷同,简单跟风复制之下,可能成为乡村民俗旅游之殇。
                                      千篇一律缺少文化元素,展示多体验少
       生活、工作在都市里的人们,上溯不过三代,其实都出身农家,尤其是通过考学就业的农二代,多少还怀有浓厚的乡土情结,这个群体的大多数,因为远离故土的缘故,业余休闲的时候,绝大多数会选择乡土味浓郁的民俗村。
 “比起别的民俗村,这儿更有味道,上了年纪的人能忆苦思甜,年轻人也能了解农耕文化历史。”刚从高陵通远镇仁村——高陵场畔 “关中农耕文化博物馆”出来的李先生说。他今年近60岁了,来自300多里外的西部乡村,虽然在城市学习、工作、生活了30多年,时常回想当年儿时的乡村生活。当时自制的木猴(陀螺)、鸡毛毽子、洋火枪、铁环等土玩具自有乐趣,甚至很小便随着耳濡目染掌握的磨耙扬打等农活技艺,曾经多次在梦中清晰呈现,这也是乡村记忆的烙印。因此,业余时间,选择这样的地方,格外亲切、也能够充分放松。同时,节假日带着儿女到这样的地方,通过实景、体验,更让他们了解农村,了解农民春夏秋冬辛苦劳作的不易,更能够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坐落于高陵区通远镇仁村场畔 “关中农耕文化博物馆”由该村农民企业家闫国新投资兴建,投资3000万元,陈展面积4000平米,展出远古至今的实物、标本5000余类5万余件(套),全景式地展现华夏农耕文化历史的兴衰变迁,2016年元月1日刚刚开业。除了展览和小吃一条街的场畔美食,更让游客兴趣盎然的是游乐项目,斗鸡斗羊狗撵兔等民俗项目、拔河打尜滚铁环等传统活动;曳碌碡碾场、摇风车分粮等农事体验;意趣盎然的儿童乐园,这些项目无疑给游客带了参与其中的乐趣。
       从西安去的蒋先生,老家在甘肃,每逢周末或是节假日,都要带着家人到周边休闲,几乎走遍了西安附近的所有乡村旅游点。他告诉记者,就拿环绕都市的乡村旅游景点来说,节假日车多人多,停车成为头疼的事,刚到找不到车位发愁,要走车辆开不出来熬煎。他总结道:作为生活在都市的人群,选择乡村旅游有时候不只是休闲,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层面的寻访,探究,目前,附近的乡村民俗旅游,绝大多数缺失的文化元素,把一些民族之根、之魂的鲜活东西挖掘不够,游客参与度、体验方面少,往往留下些许遗憾。
       中国科学院工程与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陕西省委党校科技部副主任,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后梁军坦言:乡村旅游不仅仅是工作之余三朋四友换个环境重复一下城市周日的饕餮盛宴,喝个天昏地暗,赌个不分南北。理想的乡村游应当是对宁静田园生活、极简主义生活模式的寻访,是“胜日寻芳泗水滨”,“等闲识得东风面”的诗意写照。从这个意义上,乡村游的成长不仅仅是乡村的责任,也是广大游客的责任。
                                            管理粗放基础差,花样繁多价格贵
       记者的车还没有抵近景点,道路两旁停车场的人纷纷一手拿着指挥旗,一边做着手势一边喊着揽生意,几乎冲上路面,挡住前行去路。这是在兴平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看到的情景。
    这样无序的粗放管理给人第一印象就是乱。
    好不容易停下车,沿着弯弯曲曲、尘土飞扬的小道向景点走,这才发现,沿线就近处还有多个停车场。等到了景点跟前,猛然记起还有东西落在车上,往返去拿,颇费工夫。
    刚从附近一个停车场出来的吴先生,见记者一脸无奈,便主动上前诉苦:这个地方停车场还算有人管,前两天去泾阳的茯茶镇,正逢周末,车到那边,停车地方无人管理,车辆想进无路,要出阻塞,那才叫麻烦。再说中午吃饭,要了一碗搅团想吃个稀欠,谁知一问价格,乖乖,一碗15元!又问了其他的门店,价格简直吓人,比大雁塔那边的都要贵。这样的地方,留不住人,也不可能第二次来。
    “古驿站文化”为特色的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景区,位于陕西省兴平市马嵬街道办李家坡村,是利用了当地自然的台塬地势、沟壑地形、李家坡村民废弃的窑洞院落,于2012年9月动工修建,一期工程于2013年10月1日建成后试营业,民俗作坊街、民俗小吃街、民俗文化展示街、大唐文化街4条民居古街次第展开,五彩斑斓的民间工艺品、吊人胃口地方小吃、高亢嘹亮的地方戏曲,组成一幅幅风俗画。
    当天中午,记者在泾阳茯茶镇采访完毕,已是近一点了,去小吃一条街看了标示的饭菜价格,最后,一行三人要三碗面,三个菜盒,因为量太小,不得不又加了两大碗,临走结账时,总共75元,要不是吴先生那番话,记者当时并不觉得贵。转眼又是傍晚时分,顿觉饥肠咕噜,记者随机问了饮食摊点门店,看了看他们菜谱上的价格,仔细回想西安的餐饮价格,发现普遍要贵一些,有的品种要比西安主要旅游景点周边饮食店面贵将近一倍。一行三人一商量,还只有忍忍了啊。
    中国科学院工程与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陕西省委党校科技部副主任,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后梁军说:乡村游除了发展乡村经济之外,还应该有促进社会、人心、城乡协调发展的功能。如果所有的着力点都放在孔方兄身上,恐怕这盘棋会越下越臭。这是一场考验智商和情商的博弈,需要政府、社会以及当下的时代,其中的每一个怀念“南山浮云”的人们思考。
    透过种种现象,目前仍在继续火爆无序发展的乡村民俗旅游,只有在相关部门的出面协调布局之下,保持适度规模,规范管理,在突出地域特色,整理挖掘文化元素,创新发展,才是进一步壮大产业,持续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他山之石:欧洲乡村旅游的启示

  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村旅游是题中应有之义。国家旅游局还曾将2007全国旅游活动的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欧洲各国发展乡村旅游的做法值得借鉴。

     丰富多彩的欧洲乡村旅游,根据性质、定位、经营等方面的特色,欧洲农业旅游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一是传统观光型。主要以城市人所陌生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在城市近郊或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采茶、赏花,尽享田园乐趣。在法国葡萄园和酿酒作坊,游客不仅可以参观酿酒全过程,还可以品尝、带走自酿的葡萄酒,体验到与在城市商场买酒不大一样的乐趣。
二是都市科技型。以高科技为重要特征,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的同时,又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兼有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德国柏林的大型农业科技公园不仅种植农作物、名贵蔬果及花卉,还喂养观赏鱼和珍稀动物,并建有娱乐场所。
三是休闲度假型。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湖滨等环境宜人的地方,提供休闲度假服务。休闲农场是对传统农业的突破。
法国行政当局采取多种策略,鼓励建设新农场,鼓励农场推出新产品,提高农场竞争力。据悉,法国有1.6万户建立了乡村旅馆,年接待200多万人次,收入约700亿法郎,约占法国旅游总收入1/4。巴黎郊区是全国开展乡村旅游最好的地区之一。
多策并举促进乡村旅游欧洲乡村旅游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它起源于19世纪,兴盛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欧洲各国促进乡村旅游开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四条:
推行乡村旅游品质认证制度。为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德国农业协会于1972年制定了乡村旅游品质认证制度,经多次修订沿用至今。该制度的核心是度假农场品质认证计点制度,采用登记认证方式,凡经检验合格者,颁发度假农场认证标章,并由经济部、财政部等负责后续认证工作的推行。
     成立组织强力推动。欧洲多国都成立了相关政府部门及社会团体以促进乡村旅游深入开展。
建立完善的预订系统。游客可通过乡村旅游网络预定系统、电话或旅行社预定行程。
划拨经费专项促销。英国乡村旅游的专项促销经费由1998年的54万英镑提高到2003年的500万英镑,法国由2000年的60万欧元提高到去年的600万欧元,德国则把这一数额由120万欧元,提高到360万欧元。
        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启示我国农业旅游总体前景看好。与欧洲相比,我国农业旅游起步晚,农村经济发展、社会面貌还很落后,这是在短期内难以改观的,但在有些方面我们的沿海省份发展条件并不输于欧洲。总之,全国发展农业旅游的总体前景是好的,各地需进一步扬长补短,在提高乡村旅游综合“吸引力”上下功夫。
政府部门管理与行会加强自律同样重要。欧洲诸国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国家,然而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一直在实施有效的管理,如法国政府部门对农场旅游的管理,德国政府对乡村旅游实行质量认证等。同时,行会自律也是保证乡村旅游质量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对于乡村旅游管理、行会自律的形式与内容等问题尚处于探索阶段,应借鉴欧洲经验,尽快加以完善。
确定自己的发展重点与优势。欧洲多为小国,国与国之间相距很近,许多生活习惯和特点都是相同或相近的。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各国十分重视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政府部门也都确立自己的工作重点,力求有别于他国。如法国以发展特色农场为主,荷兰以养殖、花卉为主,德国则在服务质量方面下功夫,英国一直致力于乡村旅游资源保护方面的工作。
    特色优势使各国都可以形成主体吸引物,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我国地域辽阔,不少城市人口甚至是欧洲几个国家的总和,各地应确立自己的工作重点,各区域也应明确自己的优势与特点,避免雷同。    
积极而稳步推进农业旅游的发展。
    欧洲乡村旅游所拥有的良好发展基础是整个欧洲在多年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城乡差距逐渐缩小的结果。限于条件,我国发展农业旅游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达到如此之高的水平,应树立长远思想,积极而稳步地推进,绝不能脱离实际盲目“跃进”。【责任编辑:格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