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随着全球经济分化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全球乳业产业链上的优质资源将加速流动、整合,中国本土乳业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国际乳业合作令人期待。中国乳业的国际化之路应该怎么走?在日前由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瞭望智库牵头主办的研讨会上,来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代表围绕相关话题展开了探讨。
“走出去”与“引进来”同步
近年来,中国乳业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一方面表现为中国乳品企业海外投资力度加大,先后有多个乳品企业走出了国门,包括伊利、蒙牛、光明、飞鹤、贝因美、辉山等一批大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另一方面国外资本和国际乳业巨头大量进入中国,纷纷同本土乳企展开各种合作,抢滩中国市场。
对此, 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认为,当前中国乳业的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尚有差距,因此必须积极走出去,利用国外品牌和先进技术缩小竞争差距,从而培养出一批富有竞争力的品牌。
据原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介绍,中国乳业的实力已经大大增强,生产规模进一步增大,政府监管更加科学、规范,市场环境也在不断改善,“现在乳制品行业的发展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同时,企业成本增加,存在结构性过剩,消费者信心尚未完全恢复,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对于本土乳企而言,要尽快推动技术进步、品牌国际化、降低成本,与国外产品在国内市场面对面竞争,在国际市场建立奶源基地,并由此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国内外乳企竞合机制。
作为中国乳业“走出去”的典型代表,蒙牛乳业副总裁翟嵋介绍,近年来,中国乳业一直在压力中求发展。从全球经济分化发展趋势看,中国引领着新兴经济体,“一带一路”建设也架起了中国与世界、现在与未来的桥梁,这些都是中国乳业乘风破浪、突破困境的机遇。
“中国乳企要突破瓶颈,国际化合作是一个比较好的路径”。在飞鹤乳业副总裁卢光看来,在乳制品“十三五”规划中,政府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但国际化不仅仅是“走出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引进来”也是一种重要手段。
据卢光介绍,飞鹤很早就意识到,婴幼儿奶粉的单品高毛利时代已经过去,积极同国外研发机构合作,消化吸收国际最前沿、最先进理念技术,是中国乳企突破现状,在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民族乳业快速发展的不二法门。
不过,在本土奶粉企业纷纷出海建厂、寻找全球供应资源之时,辉山反其道而行,吸引了全球五大乳制品公司之一、拥有140多年历史、年销售收入100多亿欧元的荷兰皇家菲仕兰投资辉山。“菲仕兰和辉山的合资公司可谓中荷乳业合作的一大成果”,据辉山乳业副总裁王欣宇介绍,后续辉山乳业推出的新品牌将独立于菲仕兰现有品牌美素佳儿以及辉山旗下辉山品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在生产方面,辉山乳业负责供应奶源,菲仕兰提供技术、生产以及销售支持,预计在今年年底上市。
国际化仍面临多重挑战
不过,中国乳企国际化的道路依然面临多重挑战。在中国乳业直面世界乳业竞争的同时,如何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的乳制品?中国乳业“走出去”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世界奶源?一系列问题亟需各方静下心来仔细研究。
“近年以来,中国乳业一直在压力中求发展”。翟嵋表示,现在,我们面临着三重困境。一是全球奶业遭遇第三波世界性寒流,国内市场也受到波及;二是受到国外乳品品牌的冲击,尤其是奶粉板块;三是国民对国内乳品品牌消费信心恢复缓慢,这也是中国乳业的一块心病。
对此,工信部消费品司司长高延敏表示,当前中国乳企发展仍然处于比较艰难的时期,目前中国乳企“走出去”的前景可以说是“挑战不小”。
国家食药监总局食品安全监管一司司长张靖也表示,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国际竞争的缩影,乳企在国内其实早就参与了国际竞争,目前国内乳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企业的监管也越来越严格。
在卢光看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合作与竞争是一个行业必须直面的一把双刃剑,我国乳业的转型升级之路,与这把剑用得好坏密不可分。
农业部资深乳业分析师陈渝则认为,今天的乳企“走出去”已经不只是基于品牌、原料等因素的考量,“想要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个真正的跨国企业,必须要积极‘走出去’,搭建一个新的竞争生态圈,积极步入国际竞争2.0时代”。
尽管中国乳企需要不断加强国际化水准,但也不可以盲目“走出去”,而是应该做到“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科学平衡。对此,朱宏任强调,中国乳企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也要关注产业链最前端的奶农,要做好平衡,适当关注他们的利益,“走出去”的乳企既要学习先进技术,也需要注重企业管理、能力、合规等方面的建设。
“中国乳企的国际化发展进程不能过快,必须以本国奶源和产业安全为基础,也不能以牺牲本国产业健康发展来发展国际化。”宋亮建议国家层面应加快产品标准的修订和完善,推动产业工业化升级,进一步加强科学监管体系,推动中国市场与国外市场更有效地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