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十来年前,位于贵州高寒山区深处的彝族村落岩博还是一个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村集体经济为“零”的穷村,全村年人均收入不足800元,三分之一的村民越不过那条“温饱线”。
如今,岩博变成全县首富村,全村没有贫困人口,没人外出打工,一多半农户买了汽车,几乎家家都盖了二层小楼。
这一切翻天覆地的变化,竟然和一个嫁进来的女人分不开。
不认命穷,年轻小媳妇非要“折腾”
盘县淤泥彝族乡岩博村共有315户965人,到2001年,这个“三不通”的穷村子里只有老土房和茅草房,洋芋、苞谷是主粮,大米饭只有过年吃得上。
1969年出生的余留芬,20岁初中毕业后嫁到了岩博村。三间用石灰和泥巴锤成的土坯房成了她的新家,之后两个娃相继出生。余留芬的丈夫在外地上班,一个月难回一次,余留芬又要带娃,又要种庄稼。
嫁人之前一直读书的余留芬几乎没种过庄稼,而岩博土地里石头多,不好种也不好挖,地头活成了余留芬最怕的事。
有一年收洋芋时节娃没人带,余留芬只得在地里挖个小土坑把一岁多的娃放进去,刨出的洋芋装满一背篓后再把娃抱出来,背上装满洋芋的背篓回家。
前后负重,一天往返五六次,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个月,余留芬常常边走边哭。
生活太苦了,余留芬发誓换一种活法。1993年她到附近煤矿开了个小饭馆,村里人非议不断:“一个农妇瞎折腾什么啊?”
余留芬不服气——别人越是这样说,自己越要干得好!
人勤快,头脑活,余留芬把小馆子经营得红红火火。两年后她怀揣几万元回到岩博,在山脚公路边建了5间平房。
余留芬买了台照相机扛着串寨,照相一块钱一张,村民常常排着长长的队等拍照;之后她又办小超市、开小饭馆……折腾来折腾去,到底让自己家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不甘村穷,女支书非要把岩博“干出个样子”
余留芬仗义,真诚,村民们大小事都愿意找她。看准了她的能力,乡干部来做工作,希望她出任岩博村支书。
然而,这个村的“穷”在她心里刻下深深的阴影。
祭山是岩博千百年风俗,每年春耕前全村都要上山祭山祈祷风调雨顺。村里一分钱没有,为了买羊祭山,村干部搬块大石头把山脚的路堵上,过路车要给5元、10元才搬开石头。
自己能带动这么穷的村子致富吗?余留芬也很犹豫。
但骨子里倔强让她不甘心看着自己的家园如此贫困落后,“要干就干出名堂”,2001年初,余留芬正式接任岩博村支书时暗下决心。
当地少数民族村寨中没有女人当村支书的先例,有一次开村民大会,几个不服气的村民起哄把会给“搅黄”了。
“给我半年的时间,不把岩博干出一个样子,我辞职。”余留芬的倔劲又来了。
她要干的第一件事是修路。
修路对居住在半山上的岩博人来说意义非凡,却盼了几辈人都没能实现。
不少人冷眼旁观:村里没有一分钱,况且涉及“征地”,土地都分到户了,谁愿意无偿把地拿出来?
余留芬默默把地量了,带头把自家一些地送给被占用土地的农户,又走进有人外出打工、条件相对好的农户家“化缘”土地。
“这一带头带好了,仅7天土地全部征完。”村民肖本高说。
余留芬垫出4万元买钢钎、大锤、洋铲和炸药,把工作量分到各家。
为省劳动力,余留芬发明了“一人赶泥法”:在腰上系上绳子,绳子两端拴着一块板子的两端,再把板子竖着贴着泥巴,像牛一样把泥巴拉到低的位置垫上。
余留芬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曾经最怕地头活的余留芬变了,能挖泥巴,能掌钢钎,能抡大锤,如同一个老把式。
3个月后,一条3公里长、4米多宽的沙石路竣工。余留芬又带头修了5、6条通组路。
“有威信,有魄力。”村民肖仁富说起余留芬一脸佩服。
昔日满是老土房和茅草房的岩博,如今几乎家家盖了两层小楼(5月20日摄)。
不服地穷,余留芬孜孜以求村民共同富裕
岩博海拔高,只能生产玉米、洋芋等高寒作物,余留芬想种植价值更高的水果和中药,但试种了很多品种都无法存活,或者有的果树虽然结了果子,但长不熟就烂掉了。
种植这条路走不通,她转而“盯”上一片树林。
当时占地1480亩的岩博林场管理不善,承包人急于转手,为此村里要支付23万元,这可是天文数字。
挨家挨户筹资,只筹到几千元。余留芬又带着村干部“跑单位”,一连跑了12家都被拒绝,跑到第13家终于借到5万元。
余留芬把自己的5万元也拿出来,钱还差得多,她提议找担保公司借,而每月支付6%的利息让一些人打了退堂鼓。
余留芬想了个土办法,她带着大家来到林场数树,从早到晚数了3个山头,才数到十分之一的面积,林木价值就远超过了买林场的价格,大家有底气了!
村支两委通过间伐林木、精心经营,一年就将借款全部还清并盈利16万元。趁热打铁,余留芬带着大家办起了一个又一个村办企业。
用林场抵押贷款、发动村民入股,矸石砖厂建起来了,当年产生效益。
用林场抵押贷款,休闲山庄建起来了,当年产生效益。
接着又用砖厂、林场捆绑抵押贷款,特种养殖场建起了,两年后开始赢利……
村级资产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的村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这让余留芬很欣慰,但并没有停下来歇歇。“要把村办企业做大做强。”余留芬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
这回余留芬瞄准的是村酒厂。
彝家用传统方法煮小锅酒已有600多年历史,早在2004年,余留芬就张罗建起了村小锅酒厂,年产200吨土酒,市场上供不应求。
余留芬说服众人后开始“折腾”,2012年启动酒厂改扩建。她请了四川专家为酒厂扩建做了规划,请了国酒大师季克良做了酒厂顾问,上市公司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参与酒厂扩建。村酒厂华丽转型,正式更名为贵州岩博酒业有限公司,这是盘县唯一的村级股份有限公司。
令村民惊叹的事一件接一件。
上市公司是股东,普通村民也是股东,100多户村民共占股55.10%。
岩博村集体资产上升至5680万元,2015年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1.4万元,一跃成了全县首富村。
“没有余支书就没有今天的岩博。”村民们都说。
“人人有事做户户过小康,这是我的心愿也是我的事业。”余留芬透露,今年她又为村里争取到一个投资数亿元的旅游项目……
(编辑:董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