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用户来说,其真正需要的信息提醒服务依旧是要付费才能获得。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源自电影《非诚勿扰2》;你买或者不买(银行理财产品),我(推销短信)就在这里,不增不减——源自银行理财产品销售。
“生日当天,我一口气接到了近十家银行的短信,有的银行拿生日祝福做幌子、有得银行则更加直接,不过其实都是推销理财产品”,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的李菁(化名)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还有一家银行打电话过来,先是祝我生日快乐,然后就向我推介理财产品,这一天我简直不堪其扰,心情都有些不美丽了。”
此外,《证券日报》记者发现,一家银行手机银行APP的客服电话已经被逾6300人标记为“骚扰电话”,据了解,该客服电话主要功能就包括客户意见调查和理财产品推介等。
银行短信
推销内容包罗万象
“银行对我们钱包的关心毫无疑问是360度无死角的,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有投资者调侃银行向其发送的“包罗万象”的营销短信。
《证券日报》记者观察发现,银行对于客户、潜在客户、甚至是前客户的理财营销确实涵盖了多个方面。
就理财产品而言,银行的推介不仅仅包含了银行自身发行的理财产品,还包括银行代销的基金、保险,此外,银行对于贵金属、纪念币等产品的推销也是不遗余力,努力多维度提供产品信息,希望对客户达到“总有一款适合你”的推介效果。
这些推送内容还是比较“正常”的,有一些推送则比较“不讨喜”。“我们小区有一家股份制银行的社区支行,平时给我推送理财产品就算了,就连网点员工的工作调动也发送给我,而且还在我根本不知情的情况下,给我配备了所谓的专属理财经理,我去网点办理业务时,也坚持问谁是我的专属理财经理,让我很不舒服,感觉成为了银行内部考核或利益分配的工具”,储户张女士表示,“此外,我最受不了的是这些短信无法拒绝,短信上通常都标注了退订回复****,我尝试了几次结果发现都没有退订成功,短信还是不请自来,甚至于一些我已经将银行卡销户的银行依旧会给我发短信向我推销。”
“我比较不理解的是,银行有时候会就同一个事项反反复复的给我发送内容相类或相似的短信”,储户刘先生表示,“一家股份制银行从数个月之前就开始向我推荐一项网络贷款产品,我一直没有理会,但是银行坚持每隔一段时间就再次向我推送。”
细心的刘先生还注意到,“银行有时候还故意在短信中使用一些话术,例如恭喜我获得****资格(参加理财讲座、积分换购、获批数十万元贷款等等),这样的话术把银行的销售描述成一种稀缺资源的争夺。”
“我一般不理睬银行客服推销理财产品的电话,一方面,他推荐的产品和时机不一定与自己的情况吻合,另一方面,还要担心电话或短信诈骗,我就认准在APP上操作就可以,反正客服介绍的产品在相应银行的APP上肯定都买得到”,投资者王颖(化名)表示。
客户吐槽
有用信息需付费获取
虽然银行的短息推介服务貌似十分贴心和全面,但是对于很多用户来说,其真正需要的信息提醒服务依旧是要支付对价——也就是付费才能获得的。
“我最需要的银行通知主要是借记卡的账户余额变动通知以及信用卡的支付通知,因为这两项通知直接与账户基本信息相关联,甚至于与账户的安全性高度相关”,上述储户张女士表示。
张女士所关心的借记卡的账户余额变动通知在2012年之前,对于多数银行来说,都是免费的服务,如今则不尽然。国有大行大多对于借记卡小额交易短信提醒服务通常是每个月收取一定的费用,不同银行收费金额或许略有差异;而信用卡的大额交易短信提醒负责则是设定了一定的交易金额门槛,目前多数银行选择了“500元起”。
当然,随着电子银行的兴起,多数银行可以通过微信银行或手机银行APP提供免费的通知服务,储户可以取消短信通知服务,选择电子银行渠道的通知。
“微信银行提供通知服务当然好,但是很容易湮没在大量的微信信息中,我的微信好友几乎已经加满,各种工作和生活群也很多,有时候一个小时会有数百条乃至更多的未读信息,因此很担心银行卡被盗刷时不能第一时间发现,因此我现在依旧没有取消短信通知服务”,张女士表示,“而且,关注多家银行微信公众号也给我增加了负担,银行公众号平时推送的内容大多是广告以及所谓的心灵鸡汤,对我而言没有价值,但是如果想要享受通知服务的免费午餐,就不能取消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