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华夏传媒网今日头条

循环利用链条遇死结:政府主导不可或缺

2016-12-02 11:12:36   来源:   浏览量: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秸秆焚烧,这个话题说起来真是让人头疼。虽然国家明令禁止,不许烧秸秆,还有卫星24小时在天上监控着,但是总有人涉险点上一把火。农民自己也有难处,这么多秸秆,运出去还不够车钱,放着又耽误下一茬种植,能怎么办呢?

  小小秸秆真的把大家难住了么?记者调查走访了河北、浙江的不少地方发现,秸秆的用途其实相当广泛,无论是直接粉碎还田,还是集中回收用于发电、青贮饲料、生物质燃煤,甚至是生物刚木板,都充分显示了秸秆的潜在价值。

  说起来容易,做着难。随着秸秆利用的方式越来越多,用途越来越广,人们却发现,要想形成有效的循环链条、并把产品得到推广却并不容易。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深泽县的一片玉米地中,一台进口裹包机正在把刚刚收上来的青贮玉米进行粉碎打包。裹包机的两条机械手臂伸展开来,不停旋转、压缩,仅仅一分钟的工夫,就用塑料薄膜把将近1吨重的青贮玉米打包成了一米见方的圆柱体。在旁边的空地上,像这样的裹包已经垒起了成百上千个。

  这台裹包机所属的农机公司负责人刘业峰告诉记者,这些青贮玉米饲料包经过3到6个星期的自然发酵,就成为能够长期保存的饲料产品。

  刘业峰:这个就可以露天放,刮风下雨都不怕,这样保持两年没问题。

  而这样的青贮饲料有哪些好处呢?公司负责人乔艳峰给出了答案。

  乔艳峰:也就是牛正常情况下,吃这种优质的全株青贮饲料,要比吃那种黄贮的,一天一头成乳牛最少要多7到8公斤奶。

  乔艳峰说,制作这样的饲料包需要大量的全株玉米,公司自己流转的3000亩地不能满足需求,还得收购周围老百姓种的玉米。这对于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曹春英来说,开了眼界:玉米秸秆不仅不烧了,还可以用来卖,让自己增收。

  曹春英:现在都不用烧火了,过后还碍事,就得烧了,现在国家不让烧了。这个土地流转出去,我们什么都不用管,有这个时间我们出去打点工干点别的。

  秸秆可以卖钱了,这让不少农民都活泛了心眼儿。在河北任丘、衡水等地,不少老百姓就专门做起了卖秸秆的生意。

  武强县丰庄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李正川就是其中之一。这几年,李正川流转了1300亩土地,把青贮玉米卖给养殖场。相比起传统的种玉米卖果实,发展青贮玉米,让他觉得自己受益更大了。李正川告诉记者,如果只是收来玉米籽粒储存销售,一亩地需要付出储存、运输、人工等费用200多元,最终一亩地只能收益约520元钱。因此,对于青贮玉米,李正川信心满满。

  李正川:这青贮玉米大约一亩地出2.7吨到2.8吨,每吨能卖280块钱。最后直接受益达到756块钱。人工没有了,风险没有了。明年还是准备,至少我们想的是大部分是卖给青贮,自己再搞点其他实验品种。

  秸秆不仅可以作饲料,还可以用来发电,发电的余热再用来为城市供暖。这样的循环链条就发生在河北棉花之乡南宫市。

  走进南宫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看到的不是成堆的煤炭,而是一座座用不同秸秆堆积起来的小山。南宫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每年发电量在2亿度以上,总经理魏克印告诉记者,像这样规模的发电厂,不但可以消耗秸秆20到30万吨,还能为老百姓创收。

  魏克印:一年这个秸秆量为当地老百姓创收8000多万,20多万吨秸秆,基本上一吨300多块钱。

  魏克印还告诉记者,用秸秆发电,可以实现零排放。

  魏克印:他是一个封闭式的,咱生物发电这个硫含量很低,然后植物又通过光合作用把它吸收了,所以咱们一个生物电厂相当于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8万吨。

  任丘市畜牧局畜牧科科长史晔华说,现如今,秸秆的利用方式越来越多了,老百姓自然也就不烧了。

  史晔华:现在就是秸秆的利用方式越来越多了,所以慢慢地秸秆的利用价值越来越高,所以基本上就没有焚烧了。

  根据河北省农业厅的数据显示,目前全河北省秸秆利用量约为5600万吨,综合利用率为95%。但让魏克印头疼的是,利用方式多了,秸秆却不够用了。

  魏克印:因为这个合作是一个比较松散的合作方式,老百姓的东西很难约束,你说老百姓一年给你交一千斤的棉杆,这个他是不会给你做这块的。

  此外,随着更大的秸秆需求,如何更好地收集分散在田间地头的秸秆也成为了魏克印每天思考的问题。

  魏克印:现在国家在整个秸秆储备量是非常大的,但是有一部分收集,就是国家没有拿出专门的科研去做秸秆收集这方面的工作,相对比较落后,成型的设备都不是很成熟。

  魏克印坦言,这就导致了短时期内小麦和玉米的种植发生冲突。

  魏克印:比如就现在还存在一些对秸秆的需求。如果不用大型机械设备的话很难在短时间内把它收集起来,老百姓也等不到你把它收集起来就要种下一季了,这是现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发愁的不仅是魏克印一个人。邯郸市曲周县的王永胜则似乎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三年前,他投资近150万元建了一家生物质燃料加工厂,回收当地的农作物秸秆进行压块,从而用于替代煤炭。但刚刚起步,就面临了资金问题。

  王永胜:现在收多方面的限制,一个资金的问题,一个是这个东西的推广的问题。作为一个农民咱们也没有多少钱,就全部投里面了。

  王永胜说,资金困难直接导致了秸秆回收困难。没有足够的资金,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很多大型的企业不敢跟王永胜签订合同。去年,韩国一家发电厂有意向每个月购买10000吨生物质燃料,然而这对于每月只能生产300吨产品的王永胜来说可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大的企业供不起,小得企业是否是一个突破呢?今年年初,王永胜还能够为邯郸市的几家小企业供货,如今,王永胜又碰了钉子。

  王永胜:现在全部都停了。现在邯郸市环保局提出来的是煤改气改电,所以现在烧这个东西的就全部停了。中央政策是推广这个东西,但到底下了就变了,就不推广了。

  正在思考如何推广产品的还有浙江省房桥生物科技公司总经理朱清华。他的公司利用稻草秸秆制作生物刚木板,这种木板的硬度最高可以超过钢铁,可以广泛应用在家居、房屋建造乃至公路护栏的多个领域。

  然而原本信心满满的朱清华却在推广方面遇到了难题。目前,公司开发出的100多种产品,仅有少量的在实践应用。朱清华说,推广这种产品,解决秸秆问题,光靠企业的投入还是不够的,政府的主导不可或缺:

  朱清华:政府主导,我们企业参与,我们把这个技术拿出来,可以说我们免费都没关系,这个并不重要。要发动各个单位,各个企业把这个事处理掉。

  新的难题需要新的办法来解决。如何推动科技带动生产,调动企业积极性,共同解决秸秆再利用问题,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