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坚持农业“优”市,发挥比较优势,整合资源要素,发展“一村一品”,延伸产业链条,用工业的积累、工业化的理念推动现代农业化。”28日,山西介休市委书记秦太明谈起当地农业时信心十足。
尽管作为煤焦及其延伸转化为主的新型工业城市,介休市委、政府始终把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全力谋划推动。近年来,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切入点和总抓手,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培育特色区域农业经济,“领跑”现代农业新市。
|
科学规划,样板示范,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走进连福镇西杨屯村最大的核桃加工企业忠平食品有限公司,崭新的厂房,崭新的机器,屋内村民正在紧张地给核桃仁装袋。“通过流转土地,我们新建了厂房。”公司创始人吴忠民笑呵呵地说,“我们还计划开一条核桃露生产线,这样就可以就地消化碎核桃。投产后不仅可以大幅提升商品转化率,而且可以在淡季时消化过剩产能,真正做到‘淡季不淡’。”
近几年,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市场拉动及信贷支持下,连福镇已形成以西杨屯村为龙头,同时辐射、带动周边窑则头、东湖龙、西武屯等村核桃加工集散地。2011年介休市委书记秦太明下乡驻村在西杨屯村,针对该村“一村一品”产业,科学决策谋划,全力破解产业制约瓶颈,为该村带来经济上的腾飞。如今,此村庄较大规模的核桃加工企业扩大到33个,并全部取得商标注册。今年投资一千万、占地40亩的核桃加工八大户顺利建成,有效地整合了零散加工厂,由村民个人的“小打小闹”发展为规模经营,由核桃加工产业带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西杨屯村已成为核桃加工产业样板村。
记者了解,为切实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介休市成立以市长王怀民为组长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工作领导组,负责协调解决资金、项目、人才等重大问题。并加大对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政策支持力度,在各乡镇设立农村土地流转中心,同时每年从“一村一品”专项基金中按排100万元扶持资金,用于土地流转补贴和扶持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到目前,全市共流转土地5.158万亩。
创新模式,规模经营,发展农业合作组织
在张兰镇旧堡村,到处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的蔬菜大棚。“这是俺们村今年刚扩建的温室大棚。”村长付清龙介绍道,“温室建造采用专业化队伍施工,全部是第五代日光能温室,都安装了卷帘机和保温被。扩大规模生产才能形成规模效益,大家农闲的时候就不再闲了,腰包也鼓起来了。”
同样以发展高效设施蔬菜为主的绵山镇师屯北村,投资400万元建设园区,建成日光温室80个,拱棚50个,完善配套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发展,形成了企业建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格局。而绵山镇的靳凌村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出了猪-沼-菜循环农业经济模式。
据了解,目前,介休市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49个,其中种植业127个,养殖业86个,服务业及加工业10个,农机服务9个,林业27个,成立合作社的村占全市92%,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率为11%,带动非农户20382户。
挖掘特色,打造精品,农民增产增收
说起张兰镇上岭后的红薯,人人都竖起大拇指。“这里靠近河滩,村民们多年来夏天种地,冬天农闲时拉砂往地理铺砂,形成了砂土地,这样地里既含多种微量元素和有机质,又有保熵保湿的作用,无论种什么瓜果蔬菜都有独特的风味。”村长成羽一语道破天机。
2009年以来,此村挖掘自身特色优势,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红薯,集中连片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现种植规模已经达到2000余亩,其中引进浙江龙薯9号新品种800亩,产量和质量大大提升。另外,还积极创新种植模式,进行核桃套种红薯,充分利用了地、光、热资源。
“种植红薯是俺们收入的主要来源,现在红薯市场价是1.5-2.5元之间,而一亩地红薯产量可达四千斤,俺家种了六亩,一年下来红薯收入就有五万块。”村民成强兴奋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该村已注册了“岭后红薯”商标,成立了“羽腾绿色生态”农业合作社,以公司加农户模式发展,要将秋后收获的红薯筛选、包装、销售,打造一流精品红薯。“不仅让介休人民享受到甘甜的绿色红薯,更要让红薯走向全中国甚至国外。”村长信心坚定地说。
据悉,介休市目前有“一村一品”典型村19个,除上述农业精品村外,还有:洪山村的制香业、陶庄村的苗木、罗王庄的豆腐加工等。计划到“十二五”末,重点围绕粮食优质化、蔬菜设施化、养殖工厂化、林果集约化、加工品牌化、生态产业化、特色规模化六大产业优势,全力打造“一村一品”专业村150个,8个专业乡镇。
“发展‘一村一品’根本在特色、做大在规模、做强在品牌、关键在提升。介休将继续狠抓‘一村一品’建设,让其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介休市副市长许利伟如是说(责任编辑:格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