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宁县位于甘肃省庆阳市东南部,北连甘肃省宁县,东、南、西三面与陕西省的黄陵、旬邑、彬县、长武4县接壤。地域东宽西窄,东西最长约63.5公里,南北最宽约40.2公里,总面积为1319.5平方公里。地域图略呈三角形,酷似一颗放置的大白菜,周家乡一带恰是这颗大白菜的根部,子午岭地区正好是大白菜的叶部。正宁的地形属陇东黄土高原区,地面破碎,沟壑纵横,山、塬、梁、峁、川、台、崾岘等多种地貌类型并存。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无大河,仅有源于子午岭的四郎、支党、嘉峪川等几条小河,由东北而西南斜贯县境。从地质资料看来,远古时期,正宁地域本是一片稀树草原区,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动物种类繁多,具有古人类生存繁衍的优越条件。近年来,省、市、县文化主管部门在正宁境内发现了不少新生代动物化石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其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主要有:
宫家川遗址
宫家川遗址分布于周家乡宫家川东坪台地上,遗址破坏严重,残存文化层厚达l至2米。已征集到的各类陶器有50多件,有彩陶、泥质红陶、细砂硬陶、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陶纹多绳纹、弦纹、指甲纹、附加堆纹、布纹等。彩陶多为黑、红二色,其彩皆施于器物腹部和口沿。纹饰有黑带纹、波浪纹、三角纹、人面纹、竖线三角纹、勾叶纹、圆点纹等。器形有敛口圆底钵、敛口小平底碗、盂、葫芦瓶、罐、彩盆、瓮棺等。据鉴定,宫家川文化遗址介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之间。
汉子村遗址
汉子村遗址分布于永和镇汉子村的塬面和沟畔,遗址规模较大,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500米,文化层厚1至2米,最厚处达3米以上。发现的器物主要是陶器。泥质红陶有敛口钵、盆,表面均打磨较光。夹砂陶有盆、罐等物,纹饰有绳纹、弦纹、附加堆纹,器壁一般较厚。细绳纹陶器中尖底瓶特多。另有石斧、石弹丸、灰陶环等。据鉴定,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遗址。 1981年9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将遗址列为省 级文物保护单位。
樊东遗址
樊东遗址分布于罗川乡(现已撤并)樊湾子樊东村台地上。遗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50米。文化层厚l 至2.5米。遗址中灰坑、窖穴、住室和墓葬均有遗存。陶器有彩陶钵、盆、泥质红陶钵、缸、浅纹双耳尖底瓶、夹砂红陶罐等。遗址属仰韶文化类型。
车家沟遗址
车家沟遗址位于周家乡车家沟台地南部。遗址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50米,遗址破坏较严重,灰坑、灰层多暴露于地表,厚约l至l,5米,内含不少残陶器、兽骨、鹿角、蚌壳等。陶器主要有:彩陶多见于盆形器,泥质红陶多为敛口钵、盆;夹砂红陶多见于尖底瓶和罐类,纹饰有弦纹、绳纹、附加堆纹。遗址属仰韶文化类型。
于家庄遗址
于家庄遗址位于永和镇于家庄村,遗址人为破坏十分严重。遗址中所见有一处灰白住室面,残长1.5米,距地表2米。遗址中发现的陶器,有红泥敛口钵、细绳纹尖底瓶、红泥葫芦瓶、夹砂绳纹红陶罐等。遗址中还有石斧、石弹丸等。遗址属仰韶文化类型。
苟仁遗址
苟仁遗址位于湫头乡苟仁村,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150米,文化层厚1至1.5米,暴露的遗迹、遗物较丰富,有灰层、灰坑、住室和灶坑。遗址属仰韶文化类型,周代遗存也不少。仰韶文化有:红泥敛口钵、盆、尖底瓶、夹砂绳纹红陶罐、夹砂灰陶单耳罐等。周代遗存有:交错绳纹灰陶罐、夹砂绳纹陶鬲、夹砂蓝纹红陶圆底罐等。1981年9月,甘肃人民政府将遗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城遗址
西城遗址位于湫头乡西城戴家村。遗址暴露的只有两处灰坑和一个窑址。灰坑高l米,宽2.5米;窑址高 1.5;宽0.6米,窑壁火烧硬面厚6厘米。所见陶器有泥质红陶蓝纹罐、夹砂绳纹红陶鬲,均为碎片。遗址属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
核桃峪遗址
核桃峪遗址位于周家乡核桃峪村沟畔,东西长450米,南北宽150米。暴露的灰层厚l至2米,距地表0.4 至1.2米。窑穴、住室和墓葬都有发现。地表散布的陶片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和周代遗存。仰韶文化有:红泥陶钵、盆、线纹尖底瓶、夹砂绳纹红陶罐、缸等;齐家文化有:红泥蓝纹樽、三耳或单耳腹施划纹小罐、夹砂绳纹罐、陶鬲等;周代遗存有: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盆、罐、樽、鬲、甑等。
岭上遗址
岭上遗址位于永正乡岭上村及东西沟畔。遗址不见文化层,灰坑分散且多,住室面也有暴露。地表散布的陶片有齐家文化的泥质红陶蓝纹折肩罐、盆、夹砂绳纹红陶鬲、罐、蜂窝纹罐等。有的罐腹两侧有錾,器壁较厚。周代器物有泥质灰陶簋、盆、夹砂绳纹灰陶鬲、绳纹罐等。汉代遗物有灰陶盆、甑、罐、粗绳纹大瓦、云纹瓦当等。
除上述几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外,县境发现的新石器遗址还有:周家村遗址(位于周家乡周家村)、吴家坡遗址(位于周家乡下冯村)、云寂寺遗址(位于永和镇堡子村)、张家圪垯遗址(位于湫头乡新庄子村)、年庄子遗址(位于湫头乡年庄子村)、宋家峁遗址(位于西坡乡月南村)、侯家山遗址(位于西坡乡柴桥子村)、西头遗址(位于五顷塬乡西头村)、东新庄遗址(位于西坡乡西坡村)、蔡峪遗址(位于山河镇蔡峪村)、梨树山遗址(位于宫河镇佐城村)、东龙头遗址(位于永正乡东龙头村)、仵家堡遗址(位于榆林子镇习仵村)、南峁遗址( 位于五顷塬乡南邑村)、陈家川遗址(位于三嘉乡陈家川)、琴宅遗址(位于永和镇琴宅村)。
县境内众多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和齐家文化遗址的发现,为我国远古文化,特别是泾、渭水流域古文化史的探讨,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同时也表明了远古时期,生活在正宁地域的先民们,对祖国的辉煌历史亦作出过卓越而积极的贡献。据测定,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年代距今约6000年。齐家文化的年代距今约3600—3500年。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广泛分布于正宁大地的情况看来,在距今6000年至3500 年前,正宁的四郎河川区和南北二塬一带,就是古人类频繁活动的地域。从各遗址中采集到的标本和出土文物看来,当时的先民们已过着定居的氏族公社制的生活。氏族公社,就是当时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单位,就是当时的社会最基本组织形式。在氏族公社里,人们共同劳动,互相协作,共同消费,过着平等的生活。氏族成员之间没有贫富差别和阶级对立,没有压迫和奴役,一切都按照集体意志和传统习惯办事。氏族除了舆论以外,不存在任何强制手段。仰韶文化时期,氏族公社尚处在母系氏族繁荣阶段,到齐家文化时期,氏族公社已进入典型的父权制阶段。在氏族公社时期,人们的主要生产活动,是利用简陋的工具,依靠集体的力量,从事种植、畜禽饲养、制陶等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活动,采集和狩猎在经济生活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正宁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各遗址处的灰层和文化堆积层厚度都在1米以上的情况看来,人们在各遗址处定居生活的时期相当长,起码都在千年以上,可以断定,分布于正宁各地的一处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就是当时一个个氏族活动的中心地。从有些遗址中发现,既有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器物,又有周代、汉代遗物的情况看来,先民们在各遗址处的生活,具有跨越时代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为后来正宁各处主要村庄聚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正宁行政区划建置的雏形,实际上形成于新石器时代。
【责任编辑:格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