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华夏传媒网今日头条

国有林场:经营活动与生态保护相辅相成

2015-07-13 09:57:32   来源:央广网   浏览量:

        央广网北京7月13日消息(记者许伟)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今年三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有林场改革方案》。该方案针对长期以来,国有林场功能定位不清、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支持政策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改革要求。那么,这次国有林场改革进展如何呢?这两天,中国乡村之声记者深入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海口林场,进行了深入采访。

  海口林场距离昆明市区45公里,紧邻滇池,依山傍水,然而这里却是“守着青山绿水,过着清贫的生活”。在2007年,海口林场转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林场不能有任何经营活动,只能围绕生态效益动脑筋。昆明市林业局副局长张建坤说,全额拨款尽管解决了海口林场职工的基本生活问题,然而林场基础建设经费紧张的问题却得不到改善。

  张建坤:财政拨的钱是保证了人头费,职工的基本工资和日常开支,只能保证正常的开支,但是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护林防火,政府没有专门的经费。

  从海口林场往山上走两公里,山顶坐落着林场的一个瞭望台。护林员夏卫春已经在这里孤独驻守了九年时间。过去,这个瞭望台就是一间房子一张床,什么都没有。从2010年起,这里通上了水电,夏卫春在瞭望台的生活总算舒适了一些。

  夏卫春:太阳能啊,电啊,原来的生活没有水,都是自己扛的。特别是水,要到半山腰挑,还有就是阴雨天比较危险。

  夏卫春驻守的这个瞭望台是海口林场条件很不错的一个。在海口林场,87个护林点里,有21个尚未通电,33个尚未通水,交通、通讯条件极差。林场职工和晓水介绍,从护林点去趟市里极不容易。

  和晓水:半个月下去一次,如果是护林防火季节,我可能是两个月左右。下去主要是买菜,早上七点下去,下去大概40分钟,上来因为要背着菜,要一两个小时。

  如何盘活林场经济成为海口林场职工们亟需解决的问题。2008年,海口林场拿位于林场中央的一棵油橄榄树做起了文章。这棵油橄榄树可不简单,1964年3月3日,周恩来总理亲自在海口林场种了一株油橄榄苗。海口林场围绕这棵“总理树”建成了“国家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昆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昆明有名的森林公园。

  然而,海口林场属于财政全额拨款,这也限制了海口林场不能通过森林公园来开展经营活动,张建坤介绍,在国有林场改革之后,未来或许将取消这一限制。

  张建坤:国有林场还没有开展,属于全额拨款,受限制不能搞。我们本来有那么好的资源,但是不能收门票,不能搞经营活动,没改之前不能行。

  在国有林场改革方案中提出,国有林场从事经营活动要实行市场化运作,对商品林采伐、林业特色产业和森林旅游等暂不能分开的经营活动,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经营活动取得的收益不能自己支配,那如何提高林场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呢?对此,张建坤早已做好了规划。

  张建坤:经营性的收入,我们提出,按照收支两条线,肯定是全额上交财政,然后拿出80%返还到林场,这部分钱只能用于林场的回复生态的经费,不能是发奖金。下一步是充分调动积极性,采取聘用制或者绩效工资制,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不然大家干多干少都一样,这样改革是不成功的。

  除了开发森林资源,做生态文章,海口林场还在积极探索发展林下经济。在林场职工食堂边的一片林地里,这里种着各种中草药。海口林场场长陈金龙介绍,这些中草药种植目前正处于试种阶段,还没有推广。

  陈金龙:有这个重楼、当归、黄芪、黄芩等品种,主要是中药。

  海口林场还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建起了一个30年的老树葡萄园,并自己摸索了一套酿酒工艺。在林场经营范围内,还建起了两个年产近万只的养鸡场,专门养殖“小飞鸡”和“小黑鸡”等生态鸡,这些由职工自行经营,林场负责帮助包装和销售。目前,出于保护环境的目的,海口林场的林下经济主要在经济林中开展。

  陈金龙:公益林我们在探索小范围做试验,对生态有没有破坏,有多大的破坏,一破坏那就不能搞了。如果能行,就推广开来。云南是植物王国、生物王国,它由一棵草,我能不能挖了种上中药材,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没有影响,这是我们要探索,跟踪调查的。

  盘活林场经济,减轻财政压力,这是海口林场改革的发展思路。然而,在林场搞经营活动会不会影响生态保护呢?针对这样的质疑,昆明市林业局副局长张建坤觉得,开展经营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应该是相互促进的,并不冲突。

  张建坤:我们现在不要担心搞所谓的经营活动就影响生态,这是不可能的,它是互相促进的。通过经营活动,一个是老百姓能够充分享受到生态文明的成果,另一方面能够增加收入,反哺到林业生态建设当中。【责任编辑:格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