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华夏传媒网今日头条

农村集体经济“空壳化:资金筹集难,“牛毛债”多

2015-10-15 09:06:52   来源:半月谈   浏览量:

没钱难办事,服务跟不上

    ——农村集体经济“空壳化”观察(之一)

    当前,一些西部农村集体经济“空壳化”已成常态,影响到村级公益事业开展和公共服务供给。而我国尚未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农村大量民生需求仍需依靠本就薄弱的村社集体经济。“没钱难办事”的尴尬,使不少村社短期内难以改变发展落后的面貌。

    基础设施难发展,公共服务难提供

    半月谈记者走访发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无经营收益或收益较低的村社占了多数,这些“空壳村”,仅靠少量的财政转移支付,连基层组织运转都较困难,发展农村公益事业、为农民提供服务更无从谈起。

    集体经济组织“空壳化”,集中体现在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发展难、公共服务提供难上。最近,半月谈记者来到重庆涪陵区大溪村,村里几乎家家人去楼空。在简陋的村公共服务中心,村委会主任周德武坦言,在类似大溪这样的贫困村、空心村,要发展公共基础设施,真是难上加难。

    “村集体收入只有两块:一家茶厂流转了80亩集体土地,每年租金2000;水库每年有1500元承包费。一年3000多块钱,能干成什么事?”周德武说,为了改善村容村貌,村里向政府争取项目,搞起了农民集中居住点,但是其中绿化、公厕、娱乐设施等配套需要80多万元,政府项目资金有近40万元补贴,缺口不小。

    “除了政府投钱,搞农民新村这样的公共设施,自己还能从哪筹钱呢?”周德武说,由于资金缺口大,很多配套设施不健全,住进去的农民生活还不方便,大伙儿也不满意。

    为推动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这些年不断加大对水利、道路、产业发展的投入,但财政投入只解决项目建设,后续管护、持续运营还需要靠村社自筹资金,而农村集体经济的“空壳”状态,导致村社没钱投、投不起,农村惠农项目往往“无人管、没钱管、长效作用难发挥”。

    重庆丰都县飞仙洞村为解决群众“吃水难”,县水利部门专门安装了10多公里入户水管,但由于村里没有日常管护经费,短短几年,有的取水点就渗漏,被迫废弃,有的管网出现了堵塞,农民家里也就断了水。村党支部书记彭瑞华说,现在惠农项目很多,但村里出不起管护资金,项目“落地”,惠农也不长久。

    “资金需‘化缘’,有时靠村干部垫资”

    一方面村社集体经济“空壳化”,无力承担公共事业发展要求;另一方面,面对群众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服务水平的现实需求,一些村社不得不四处“化缘”。

    在重庆涪陵区白果村整村扶贫过程中,修建了8.8公里村社道路,工程造价130多万元,政府定额投入100万元,尚有近30万元的资金缺口,村里投不起,村干部只得找到区民政局,请求资金支持。

    乡镇政府也是村社“化缘”的重要对象。重庆某镇当地干部告诉记者,2014年该镇整治塘库160多口,平均每口财政投入5万多元,实际工程造价每口需要6万多元,仅此一项,镇财政就要累计“兜底”150多万元。这个镇在当地基层财力算是比较强的,面对村社公共基础设施资金投入需求,尚能勉强支持,一些财力薄弱的乡镇就是有心无力了。

    “化缘”无门,村干部不得不自掏腰包垫付。白果村支部书记杨荐说,以前村社财力非常薄弱,为了搞建设,还欠了40多万元债务。村里建公共服务中心除了扣除政府补助外,还有10多万元缺口,自己只得以个人名义向银行贷款搞建设。

    管理不畅、改革滞后制约集体资产发展

    目前的农村基层无论基于资源禀赋,还是运转现状,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难度依然不小。记者在西部农村采访发现,近几年,通过开发资源、盘活资产等手段,各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有一定成效,但总体而言,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仍然不强,可处置、经营的资产总量并不大。

    农村经营管理体制不畅,也影响村集体资产处置和经营的积极性。目前,多数的行政村是以村支两委代替村集体经济组织行使集体资产管理经营职能,“村企”不分,村支两委及村集体资产管理职能交叉。对村支两委而言,基层党组织建设、社区公共管理服务等日常行政事务繁杂,盘活村集体资产未纳入村社干部的业绩考评,也没有激励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

    同时,农村集体产权不明晰,使农村集体资产处置和经营也缺乏政策支撑。据统计,重庆多数村集体经济组织尚未进行产权改革,传统产权主体虚置、产权模糊,使用、投资、开发集体资产存在体制障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集体资产名义上是“人人有份”,实际是“人人无份”,不利于农村集体经济规范运转。

【责任编辑: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