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华夏传媒网今日头条

国家投入4000亿资金退耕还林 水土流失减轻

2015-08-22 19:37:57   来源:央广网   浏览量:

      编者按:官方披露的信息显示,从1999年以来,中央已累计投入4056.6亿元人民币,完成退耕地造林1.39亿亩、配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3.09亿亩,涉及3200万农户、1.24亿农民。

  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3个多百分点,林木保存率达99%,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明显减轻;退耕户通过基本口粮田建设和集中力量精耕细作,提高了粮食单产,较好地解决了吃饭问题。我们来听中国乡村之声记者汤一亮、贵州台记者佟文玲的报道:

  央广网北京8月22日消息(记者汤一亮、佟文玲)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提起15年前发生在滑石村林场的那场泥石流灾害,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县委书记张翰时依旧痛心。他说,直到现在,他都清晰的记得,当时国土资源部的一位专家来滑石村看了之后说的一句话:这个地方如果不停止人为的破坏,不发生泥石流是偶然的,发生泥石流是必然的。

  这句话如同一声响雷炸开了滑石村人的思想,他们意识到: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张翰时说,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滑石村开始退耕还林,把高于25度的坡耕地作为退耕还林区域,启动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

  张翰时:泥石流灾害就是因为老百姓极度开荒所造成,我们就通过群众会议,组织老百姓退耕还林,根据地形地貌选择不同的树种栽种。

  把准命脉,播种绿色。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滑石村陡坡地全部退耕,荒山全部栽上了树,惠及林农1027户,森林覆盖率从2000年前的不到20%提高到现在的73.6%,全村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滑石村村支书王福忠:主要是柳杉、意杨、香樟、漆树等10多个品种,有利于生态保护,大约这一片有1000多亩。

  有了绿水青山,还要有金山银山。

  在滑石村林场的二龙山养殖场,成片的树林下,几千只散养鸡啄食的画面正是滑石村以富引绿、促农增收的真实写照。王福忠说,二龙山养殖场以“供+喂+销”的合作模式,带动了周边村民发展生态养殖的热情。而守住了这片林子,也就守住了发展的根。

  王福忠:就是林下散养,已经出栏了100000多羽,现在还有10000多羽,今年我们打算达到50000羽以上,每年的纯利润达到200万元以上。

  发展林下经济,这只是毕节市退耕还林后,做好森林生态引领、致富发展这篇文章的一个开始。

  在百里杜鹃生态移民示范点,结合百里杜鹃景区的优势,许多为了配合退耕还林从山上搬下来的村民都办起了农家乐,乡村旅馆等第三产业,实现了“退得下,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索玛客栈的熊老板告诉记者,搬下来后,自己才算真正过上了小康生活。

  熊老板:我们是从后山搬过来的,搬来有一年左右了,一年纯收入有10多万是没问题的,因为花季的时候生意特别火爆,我们的客栈根本是接待不下来。

  退耕还林,村子的生态好了;林下经济,农民的腰包鼓了。在赫章县核桃科技文化园,3000多亩的核桃树,不仅成为赫章县产业的支撑,更为全县新一轮退耕还林产业发展提供木苗保障。赫章县核桃局局长曹景富介绍说,整个园区最大的特色就是在核桃林里,套种中药材和其他农作物品种,实现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建设。

  曹景富:在这片核桃林下试验试种15种中药材,套种其他农作物已经达到了50万亩,就保障了退耕还林退得下、还得上、保得住,还有马铃薯,还有其他农作物豆类,这块整个产值是20个亿。

  如今,走在毕节市的各个乡镇,漫山遍野的绿色,清新怡人的环境,安居乐业的人们……到处能看到退耕还林后的改变。第一轮退耕还林实施以来,毕节市实现退耕还林108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84万亩,封山育林43万亩,对原来过度开垦的荒地进行了生态修复,让过去仅能够种植玉米、土豆的地方种上了树。正如大方县羊场镇党委书记张敏所说,退耕还林将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责任编辑:格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