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7日,清晨。
谭少成走进滦平县两间房乡苇塘村村部,从腰间掏出一串钥匙,打开了村部一角的小屋门。屋里整齐地摆满了洗衣粉、香皂、打火机……两个颜色鲜红的塑料袋堆放在角落里,鼓鼓地装着白色垃圾。
这是村里的垃圾兑换点,是谭少成一手建起来的。村里的人将矿泉水瓶、塑料袋等白色垃圾拿到这里,就可以换回香皂、洗衣粉、打火机等日用品。
45岁的谭少成是这个村的村主任。他初中毕业就离开了村子,从干小工开始,一步一步打拼、一点一滴积累,终于在北京有了自己的建筑公司,在密云水库附近的村子包工程。2012年,就在事业干得风生水起时,他却抛下蒸蒸日上的事业跑回家当起了村主任。
他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是他,唤醒了乡亲们的环保意识,还那个曾经垃圾漫山遍野的小山村一片青山绿水,进而吸引来北京世纪唐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上亿元的院落式乡村主题酒店项目;是他,带来了这个偏僻小山村的每一步改变。没有他,就没有现在的苇塘村。
谭少成环视着小屋,笑了。几天来,只收到了两小包白色垃圾——村里环境越来越好,垃圾越来越少了。
这时候,谭少成脑海里有两个影像在播放,一个是眼前窗明几净的村庄,另一个,则是4年前那个肮脏贫瘠的家乡。
在乡亲们眼中,谭少成是村里的能人。
初中毕业后,谭少成就进了京。30年来,他很少回家,凭借自己的汗水,从一个小工成长为建筑公司的老板。
外面的世界真精彩。首都琳琅满目的生活方式如万花筒一般在这个大山走出的孩子面前绽放,谭少成开了眼界。
2010年,谭少成来到了北京密云水库附近的村子,承包了这个村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正是在这里,他学到了一个新名词——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由农用薄膜、包装用塑料膜、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以上统称塑料包装物)的丢弃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早在40年前,人们就发现聚氯乙烯塑料中残留有氯乙烯单体。当人们接触氯乙烯后,就会出现手腕、手指浮肿,皮肤硬化等症状,还可能出现脾肿大、肝损伤等症。丢弃在环境中的废旧包装塑料,不仅影响市容和自然景观,产生“视觉污染”,而且难以降解,对生态环境还会造成潜在危害。我国使用的塑料制品的降解时间,通常至少需要200年。若被填埋,将直接占用土地,且1000年内难以降解,农田里的废农膜、塑料袋长期残留在田中,会影响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抑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农作物的减产。若牲畜吃了塑料膜,会引起牲畜的消化道疾病,甚至死亡。
我国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包装用塑料的大部分以废旧薄膜、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的形式被任意丢弃。据调查,北京市生活垃圾的3%为废旧塑料包装物,每年产生量约为14万吨;上海市生活垃圾的7%为废旧塑料包装物,每年产生量约为19万吨。
这一个个数字让谭少成惊诧不已:每天都使用的塑料袋竟然有这么大的危害!
村委会接下来的举措更是让谭少成目瞪口呆:村委会买了日用品,用来和百姓换塑料垃圾。换来的塑料垃圾运送至垃圾填埋场统一处理。
这个办法真好。谭少成眼睁睁看着村民们提着一袋又一袋垃圾走进村委会的大门,一会儿就喜笑颜开地提着洗衣粉、洗涤灵走出来了。
没有人随便丢弃塑料垃圾了。在谭少成的注视下,这个村子一天比一天干净,密云水库的水一天比一天清澈。
不管到什么时候,谭少成都忘不了2011年那个普通的一天。
多年不曾回家的谭少成怀揣着对故乡的浓浓相思回到了故乡。车刚开到村口,谭少成就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山上、路边到处是地膜、塑料袋、包装纸等垃圾,树上也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塑料袋,整个村子简直成了垃圾场。更让人痛心的是村口的小河水已经发黑、发绿,散发出阵阵臭味。
对于每个从山村长大的少年来说,村口的小河承载了他们太多的回忆。他们从小在河里嬉戏打闹,和小伙伴们夏天游泳、冬天滑冰,小河就是他们美好童年的图腾。
现实像一把大锤,重重砸在谭少成的胸口。就像歌里唱的: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依恋在小村周围……
那一夜,谭少成失眠了,辗转反侧。
看着黎明悄悄扯开夜色露出头角,听着家人在身边发出均匀的呼吸,谭少成心里也渐渐亮堂了:希望是自己给的,不是摆在那儿的。就像这黎明,需要冲破黑暗。
说干就干。谭少成自掏腰包,雇人清理村里的垃圾,一连清理了几天却收效甚微。
村里人祖祖辈辈都习惯了垃圾随处乱扔,没人注意保护环境。清理的人前面刚捡干净,后面就有人随手乱丢垃圾。环境卫生,这个中国农村的顽疾,依旧张牙舞爪地吞噬着青山绿水。
2012年,谭少成决定留在村里,为故乡做点什么。那年,他当选了苇塘村的村主任。整天考虑如何改善村子环境的他突然想到了一个“金点子”——效仿北京模式,日用品换垃圾!
北京有政策支持,承德不能比。谭少成就把村部一间15平方米的空闲房子作为白色垃圾兑换点,自己花1600多元钱批发了洗衣粉、洗洁精、香皂、打火机等日用品,用来兑换垃圾。
他心中的小九九打得噼啪作响,信心满满:雇人清理垃圾一天也要掏几十元的工钱,买一些小的日用品,鼓励村民用垃圾来换,不仅省了钱,还能起到让村民不乱扔垃圾的作用。
他把消息通过大喇叭广播出去,可一连三天没人来换。
“简直神经病,多少年都这样,收它啥用啊,也不顶吃不顶喝的。”今年60岁的村民苏平很不理解。不理解的人不止苏平,大多数村民都是这样想的。
第四天,谭少成终于“开了张”,55岁的村民范宗霞拎着一大袋塑料袋来到村部的“换购站”,谭少成按量给换了一袋洗衣粉,又奖了一瓶洗涤灵。
“垃圾真的能换东西!”消息在村里传开,于是村民大包小包地拎着垃圾袋来找谭少成换日用品。这新奇的做法唤醒了乡亲们的环保意识。家里的垃圾换没了,村民们又自发地清理河道和山上的垃圾。一年间“众人拾垃圾热情高”,通过河道治理,又正赶上河北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慢慢地村民们发现,村前的小河变得清澈了,树枝上五颜六色的塑料袋不见了。
谭少成收来的垃圾哪去了?一开始,他也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些塑料制品,凑满一面包车,就自己开两个多小时的车送到100多公里外的北京,在那里换了日用品,再拉回来补充村里的兑换点。后来,乡里的垃圾车开进了苇塘村,这些垃圾就由垃圾车送到垃圾填埋站,统一处理。
在谭少成的引导下,村民们不再乱扔垃圾,连孩子们都不再乱丢零食袋,攒到一起来换日用品。如今,村里大街小巷干净整洁,看不到一点垃圾。
据统计,从2013年8月到现在,谭少成在垃圾兑换点已投入近3000元,回收300公斤白色垃圾,减少80%的垃圾入河。
谭少成没想到,小山村清新优美的生态环境促成了一个重要商机的来临。
2014年,北京世纪唐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到该县选址,路过苇塘村时恰逢村民拎着垃圾袋换日用品。本来对苇塘村意向不大的考察人员在得知村里日用品换垃圾的事后被深深感动,更被村子洁净美的环境吸引,当即决定将投资上亿元的院落式乡村主题酒店项目落户该村。
如今,在网络引擎上搜索“唐乡”,携程网立即弹出苇塘村古朴、充满中国韵味的乡村院落来。“梨树下”、“云水间”、“草木里”、“果岭上”……古色古香的传统村落,外朴内雅的精致民居,为都市人群提供了一个远离喧嚣的田园雅舍,叫人心生涟漪,悠然神往。
游客不知道,这些价格不菲的庭院,以前大多是苇塘村闲置房屋。
苇塘村的乡亲们更不知道,他们这贫瘠的“空心村”会成为“宝葫芦”。
苇塘村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村民186户,720人。在“唐乡”建设前,外出务工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常年在家人员总计不到350人,以老人、妇女、儿童为主。村内闲置房屋达60户,闲置率超过35%,是典型的“空心村”,大量固定资产闲置和土地资源浪费。
2014年6月28日,“唐乡”项目正式落户苇塘村。谭少成将散落在村内的闲置古旧院落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租赁给企业改造经营,迅速变废为宝,其文化价值、居住价值、建筑美学价值得到了充分发掘和有效利用。
8月28日,乡村主题酒店开业,一期5个主题式院落酒店投入运营。“一户一院、一院一景、连点成片”,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民居风格和对农村生活场景的全景体验,吸引了大批游客和参观者。
“唐乡”项目一期工程的成功促使二期工程立即上马。目前,苇塘村已经盘活闲置院落50处,二期30个主题式院落正在实施建设。通过组织专业团队在全国范围内的媒体宣传、网络营销、连锁经营和订单式服务,魅力“唐乡”已经成为滦平乡村旅游的靓丽名片,与金山岭长城、百草洼国家级森林公园等周边旅游景区形成有效互补,极大提升滦平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吸引力。
苇塘村“唐乡”项目的实施,使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山乡农民开始成为旅游从业者。通过包工程、打零工、办旅馆、摆小摊、开餐馆、加工纪念品等方式,乡亲们直接增加了收入。一些老人和妇女到山上挖野菜、摘黄芩叶,到农家乐做钟点工,到唐乡院落当“管家”,每天收入达七八十元。蔬菜、水果、禽蛋、肉类、蜂蜜等农副产品实现了就地生产、就地销售。
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留守在家中的母亲、妻子、孩子们迎来了团聚,终于不用与家人分离。
苇塘村通过实施“唐乡”建设,促进了休闲农业和乡村生态旅游的有序衔接,实现了休闲度假、自然观光、农事体验、健康养生的有机结合,拓宽了农业功能,延长了产业链条。在“唐乡”项目的影响下,谭少成又带领乡亲们自发成立了土地合作社,借助滦平县实施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和打造燕山中药材经济核心示范区的契机,通过企业带动,对村中废弃果园、撂荒地和坡耕地进行整体打包流转,建设有机果品采摘园、道地药材种植园,建立药茶生产和药材加工企业,拓宽致富门路。
2014年以来,依托“唐乡”品牌和市场平台,苇塘村以“果药间作、粮药间作”为主要形式,共发展中草药种植园1500亩,建设有机果品采摘园500亩,打造了黄芩谷、百药园等多个观光景点。农民通过黄芩等道地药材种植和药茶采摘纯增收达80余万元。通过“唐乡”项目带动,有效解决了农村土地撂荒、滥用除草剂污染土地和传统农业附加值低等问题,极大地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有效保护了生态资源,提高了乡村景观品质,在充分满足都市人的绿色田园生活梦想的同时,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这样的背景下,苇塘村传承千年,濒临失传的“老手艺”、“老绝活”等乡土文化也焕发青春,重放异彩。荆条编制、玉米苞编制、搜葫芦比赛、剪纸表演、山茶、药茶制作、满族二八席传统烹饪等农村老手艺变成了乡村文化体验的重要内容。
与此同时,“唐乡”对于乡村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上的现实需求,也直接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的提升。通过规划引领、政府项目扶持、企业助资建设和农民出工参与,苇塘村先后实施了通村道路、自来水管网、污水和垃圾处理、网络通讯、公共卫生设施等多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现在的苇塘村,路灯明亮、街道整洁、房屋院落错落有致。偏僻的小山村终于脱掉了肮脏贫困的外衣,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参与其中并亲眼目睹环境变化给村庄带来巨大福祉的村民们大受触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在我们村的人更明白这个道理了,所以保护环境已成了我们村家家户户的自觉行动,将来即使不能换日用品了我们也不会放弃。”村民高立银说。
蓝天白云下,这大山深处的小小村落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中,安静地伫立在天地之间,仿佛看尽世事变幻,与世无争,遗世独立,是如此纯洁、美丽、恬淡、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