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农民”由过去的身份、称谓,转变成一种职业的名称,过去的“种地的不是人才、人才不来种地”的旧观念,应该从我们的脑海里清除出去了。前面报道里出现的一老一新两位农民--仵继刚和王淑娟,我们都承认,他们是人才。与此同时,因为大量的农民工进城,我们的农业、农村,确实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特约评论员朱煦认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更需要人才。
朱煦:以往在农村的农业生产中,种地种得好的老把式就是人才,所有的农民都非常的敬仰他们,但是在整个社会评价中就认为农民是低端的、传统的生产,收益是比较低的,劳作的艰苦程度是比较高的。因此,就有人认为种地就是脸朝黄土背朝天,就是一个简单的事,所以以往用“简单”来衡量农民是不是“人才”。
但是今天的农村、农业已经从刀耕火种、简单的体力劳动、完全的手工劳动,进入到更多的机械化、工业化生产、生物技术以及许多高科技领域,因此人们如果不用发展的眼光看农业的话,是不会把种地、不会把农业生产种植、以及牧业、渔业、林业等所有的涉农行业看作是复杂劳动的。因此,只有把农业的复杂性、综合性和价值提高了,全社会才会对一个种地的农民、一个非常有经验的把式给予更多的尊重,给予更高的社会评价。
农业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曾经说,农民的发展方向是新型职业农民。那么如何才能让“农民”从一种“身份”转变成一种体面的职业呢?朱煦认为,要让农产品的价格体现它的价值,要提高农业生产过程的科技含量。
朱启臻:从以往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估到现在逐渐高估,而当未来达到更有价值、更真实价格的时候。也就是说,社会整体评价农业市场价格更高的时候,就会发现:不用更多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只有更厉害的人才能从事农业种植、加工、种植、销售等一些列涉农产业工作的时候;是需要更高端的人才,而不是一些简单的劳动者就能完成的的时候,自然就在整个社会分工和社会评价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当人们对农业生产的认识还停留在成捆的大葱、满地萝卜的情形的时候,当然就会认为农民就是做粗体力劳动的、农民这个职业就是低端职业。
今天整个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产品市场的飞速增量,让更多的人主动选择去做农民,而不是由于我的户口是农民、我的父母是农民,所以我去做农民。也就是说从“被动做农民”转为“主动做农民”。从原来都是小农户,现在更多的是规模化出现;以往农业生产的经验型,现在是技术型,到那个时候,我相信谁想轻看了农民是不可能的。就像现在在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占人口比非常小,农场主和从事农业的工人反而有一份田园的自豪。【责编:江格全 编辑:董桦 王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