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华夏传媒网今日头条

农田里滞销超市里高价 到底哪里有问题?

2015-12-23 19:58:07   来源:央广网   浏览量: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现在,打开微博,或是微信的朋友圈,隔三岔五就能看到农产品滞销求助帖。农民辛苦种的瓜果蔬菜不是烂在树上,就是倒在地里,再配上照片里一副副焦急的面孔,让人心里着实是替农民们着急、难受。

  大家转发帖子的初心是希望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能帮到农民,可是看到一些微博下面寥寥数条的转发量和评论量,不禁犯嘀咕:有多少人会买?在新媒体上发发帖子,管用么?

  今天的《农经漫谈》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青年杂志记者梁伟,就和您聊聊新媒体怎样助力农产品销售?

  梁伟:现在我们经常在微博或是微信朋友圈上,转发来自各地,各种不同农产品滞销的消息,打开下面的留言,也有不同的声音,记得有网友说,滞销是正常的经济现象。也有网友质疑,一边烂在地里,一边超市里贵得买不起,中间哪些环节出了问题?看到这些问题,我觉得网友们说的很在理,但也说明了这种 “求转发”“献爱心”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

  微博和微信,具有一定的传播力,但这些海量的求助信息,能进多少人的视线范围呢?就算有人注意到,又有多少人能真的拿起手中的电话咨询购买?

  我们先来说农产品卖难的根源。“卖难”的病根在于市场信息不对称:产地和销地隔离,由于信息不准确,农民难以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调整种植结构。而打破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正是互联网的优势所在。如果仅仅把微博微信转发当成化解滞销的办法,显然是不够的。将互联网技术和农民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对接,才是破解农产品“卖难”之道。

  互联网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大数据,根据《2015年中国大数据交易白皮书》,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农业管理在内的数据量惊人,并以每年50%—80%的速度增长,成为一个急需开发的“蓝海”。很多互联网企业已经开始涉足农业大数据领域,把生产、批发、运输、消费等各环节以及价格行情、政策变化等信息数据整合到同一平台,实现了农产品市场信息的及时更新,打破了传统产销地理区隔所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困局。

  除此之外,互联网解决农产品“卖难”,不能忽视农民的作用。有人认为互联网是高精尖,农民玩不转。农民是农业生产的直接参与者,也应该成为“互联网+农业”的参与者和创新者。解农民所难,想农民所想,才是农业互联网企业创新的灵感来源。当下,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不要说物联网、云计算等高端技术,就连基本的宽带在农村地区使用程度都很低。互联网运用也存在技术门槛,数据分析报告对很多农民来说如同“天书”。各级政府应该多想想法子,让农民享受互联网技术的甜头。

  “互联网+”,为农业的发展开拓了多种可能。“互联网+”不是万能,但为农产品“卖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只有充分挖掘互联网技术特点,找准农业“老大难”的病根,才能真正发挥互联网对“三农”的作用。

【责任编辑:格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