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华夏传媒网今日头条

补助政策击中现代农业体系薄弱一环

2015-11-22 08:58:55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浏览量:

   中央财政累计补贴专项资金26亿元

  补助政策击中现代农业体系薄弱一环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实施综述

  “辛辛苦苦种出的马铃薯一时卖不掉,只好放在简陋的土窑里。由于储存条件太差,我们有时只能眼看着马铃薯慢慢发芽、腐烂。”不只一位农民反映过类似的情况。实际上,这是我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存在的现实困境。

  2012年,农业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通过“先建后补”的方式,以补助为杠杆撬动了民间资本的大力投入,加快提升全国试点省区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装备水平。政策实施四年来,效果如何,都有哪些经验?

  减少产后损失促进农产品提质增效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产地贮藏、保鲜、烘干等初加工环节主要由农民、合作社和部分微小企业完成,设施简陋,技术匮乏,导致农产品产后品质下降快、损失率高。

  2012~2014年,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新增了柠檬储藏能力约6万吨,腐烂率由原来的8%下降到4%,直接增加经济收入约200万元。甘肃省新增设施预计每年可减少马铃薯、苹果产后损失9.6万吨,仅贮藏一个环节就减少损失1.5亿元以上。

  新型烘干设施解决了传统干燥方式残留物超标、卫生不达标及质量安全隐患问题,减少了环境污染、缩短了干燥周期、提高了产品品质和销售价格。南疆采用热风烘房生产的杏干一级品率达到50%,远高于传统自然晾晒30%的一级品率,热风烘干杏干价格比传统晾晒杏干翻了2倍以上,而且带动鲜杏价格每公斤提高1~2元。宁夏新建设的枸杞烘干房比传统晾晒方式晒干的枸杞质量明显提高,售价每斤提高4元,纯利每斤增加3元。

  经初步测算,补贴建设的标准化设施投入使用后,马铃薯、水果、蔬菜产后损失率从15%以上降低至6%以下,相当于四年累计增加66万吨的产量。

  错季择机销售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新窖代土窖,土豆变金豆,穷村走出富路子”。这是张北县农民对新型马铃薯贮藏窖的评价。2011年未实施补助项之前,张北县马铃薯商品薯的销售价格一直在0.3~0.4元/斤之间,由于没有合格的贮藏窖,农民生产的马铃薯除留足籽种和自用薯外,剩余的要都在起收后的半个月内售完,否则就要面临冻烂的风险。这导致农民在市场上没有话语权,就算价格很低也不得不卖。新型马铃薯贮藏设施建成后,全县的贮藏能力大幅增加,马铃薯销售期延长到7个月,可以错季择机销售,农民不再担心卖难、价格不好等问题。

  2014年春节前夕,甘肃静宁县的农户通过果窖贮藏让苹果“打时间差上市”,卖出一个好价钱。以2013年为例,苹果刚下来时直接销售价格是3元/斤,放保鲜库存到来年4月份,就能卖到6元/斤。

  此外,四川省通过贮藏后择机销售,实现了水果增值50%、蔬菜增值60%、薯类增收1倍、中药材增收2倍的好效益。“中国柚都”福建平和县去年实施补助政策后,延长蜜柚销售时间3~4个月,通过冷藏保鲜,增加收入370多万元,带动出口欧盟9万吨蜜柚,创汇8000多万元。

  据统计,截至2015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累计为农民减损增收9亿元,错季销售增收45亿元,中央财政投入和农民增收之比达到1:3,并且设施的实际使用年限都在15年以上。

  培育特色产业延伸农产品加工链条

  “补助政策精准度高,导向性强,有效解决了实施地区农产品产后损失大、质量安全隐患突出以及卖难、价低等问题,增强了农民的市场预期,提高了发展特色种植业的积极性。”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宗锦耀表示,发展特色产业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率途径。近几年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的最大成就,就是各地通过建设集中建设初加工设施,做实做强产业链、价值链、产品链,培育和发展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通过主导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资金安排上,要进一步聚焦重点,更加聚焦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加强设施建设和技术推广,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杏产业是南疆地区的传统产业,过去由于鲜杏和杏干市场价格低迷,农民种植生产积极性不高,对杏树等资源疏于管理,砍伐杏树现象严重,导致杏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产业逐渐萎缩。近两年,新疆以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为切入点,整合农业、扶贫、林业等资金近5亿元,支持南疆地区建设近7000多座杏烘干房和冷藏库,较好地改善了南疆杏烘干、贮藏设施落后的现状,稳定了南疆杏产业的发展。

  宗锦耀强调,农产品初加工不仅仅是烘干、贮藏的问题,而是涉及农产品产后净化、分等分级、烘干、预冷、保鲜、包装、储存等多个环节的产业链建设。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不只是建一个窖、一个库、一个房,而是要通过建窖、建库、建房,全产业链推动农产品初加工发展。

  甘肃省通过马铃薯贮藏设施建设,带动了马铃薯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已建成马铃薯加工企业60家,淀粉加工能力80多万吨,加工产品由以淀粉等初级产品为主向薯条、薯片、食品、变性淀粉、添加剂等精深加工品延伸,进一步做强马铃薯产业链条。

  稳定市场供应健全完善营销体系

  设施的集中建设,带动了专业市场发展和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增加供给、稳定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促进产加销协调发展。

  甘肃省定西市依托补助政策扶持专业合作社集中在农产品销售市场周边建设贮藏库,形成了具有稳定产品来源的马铃薯贮藏库库群,为市场供应提供了可靠保障,带动了全市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快速发展,形成以专业批发市场为主体,中、小型市场和相关农贸市场为补充,以购销贩运大户为依托,以收购网点为基础的农产品交易批发和购销服务网络及村、镇、县三级区域性营销体系。农产品购销旺季,充分发挥批发集散市场的交易功能,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优质服务。

  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各地依托初加工设施大力推进电子商务,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展现。四川省苍溪县部分农户,通过建设的猕猴桃冷藏库,利用互联网开设网店自产自销,不仅解决了销售问题,增收效果非常明显。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责编:江格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