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
本报记者杨娟张振中
深秋时节,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祥霖铺万亩脐橙标准化生产基地,红彤彤的橙子挂满枝头。
“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湖南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严德荣处长对记者说,“产出来,就是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管出来,就是要加强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监管”。
近年来,湖南大力推进市县整产业、整建制标准化示范创建。全省培育和依托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标准化实施载体,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2200多万亩、生猪标准化养殖规模3200万头,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3000余个、年产量1500余万吨。
“在监管方面,重点是抓好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严德荣介绍说,省里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出台通报和约谈办法,各级政府层层签订责任状,严格督办考评;狠抓监管与检测、执法“一体两翼”综合监管体系和乡镇监管站规范化建设,确保有条件干得了、有能力管得好;加强巡查监督和质量监测,建立质量追溯和诚信体系,督促生产经营者自律自为。
源头“把得住”:规范农业投入品经营使用
在衡阳市衡南县咸塘镇欧阳村,记者见到机耕道旁停了不少前来买菜的货车,车上各种包装的蔬菜都贴着“益品湘”商标。
“相比普通蔬菜,我的菜卖价高,但销路更好。我的香葱每斤贵5角以上,可衡阳市三分之二的香葱都出自‘益品湘’。”益品湘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建国告诉记者。
记者走到菜地旁竖着的几块大牌子前,看到上面详细地载明有香葱、黄瓜等蔬菜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禁限用农药、低毒低残留农药名录等信息。
“打哪种药,怎样打,我们一看就晓得。合作社统一采购、分发,我们按规矩打药就行。不像过去自己种菜,施化肥打农药是看着蔬菜长势来,跟着感觉走。”正在菜地里忙活的村民肖红告诉记者,使用低毒高效农药和生物农药,药效长、施药次数少,蔬菜质量安全放得心,还能减少用药成本。
严德荣介绍,湖南全面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进货查验备案、索证索票、实名购买和违规经营“黑名单”制度,确保农业投入品经营使用行为规范。
种养“看得见”:加强农产品生产巡查监督
在常宁市洋湖镇义山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基地上,每个大棚内都悬挂着一张监管卡,上面详细记载着施用肥料、农药的名称、用量、方法、时间等信息。理事长周卫平介绍说,合作社逐田块建立生产记录,还聘请技术人员作为合作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员,负责日常指导管理。
“监管重心下沉到基层、监管关口前移到基地,是我们的基本思路和做法。”严德荣介绍说,湖南已建立覆盖县、乡并延伸到村、组的监管网络,明确各级职责任务,推行监管人员包片、连点责任制,实行岗位绩效管理。
准出“先体检”:防止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
在义山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旁的棚房里,技术人员正在摆弄农残速测仪,一旁的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载着一些数据。
“这是对明后天要采摘的菜进行检测。合作社投资建了检测室,蔬菜出园前都要进行抽样检测”,周卫平告诉记者,“检测不合格的绝不采摘上市,他们不让、我也不敢,怕他们找‘麻烦’,也怕砸我自己的牌子。”
“我们支持合作社、企业配置检测设备和技术人员,要求他们进行自律检测;同时,县乡监管站还要逐批次抽检,检测合格后才能准出入市。”郭文锋告诉记者,没有检测合格报告,蔬菜就进不了企业、学校食堂和超市、批发市场。
据了解,常宁市22个乡镇监管站全部配置了检测设施,全市58个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都建立了检测室,全面实施农产品产地检测合格准出。
入市“可溯源”: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倒逼机制
“地方政府抓农业产业发展必须抓农产品质量安全,我们必须时刻自我加压,既要保障产业健康发展,更要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邵阳市北塔区副区长张亚云如是说,“北塔是邵阳市的‘菜篮子’,为全市生产供应70%以上的蔬菜,同时拥有湘中最大的蔬菜集散市场,加强质量安全监管须臾不可松懈。”
结合这一角色定位,北塔区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最后一道防线,探索建立“散户联码,大户编码”的市场追溯制度,把经营大户与种养小户均纳入追溯管理,实现来源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究。其具体做法是,种养大户各使用一个追溯码,而若干个种养散户则捆绑在一起共编一个追溯码。
重庆铜梁:强化动物防检宣传增强食品安全意识
贵州:农产品有了“追踪器”
本报见习记者莫志超刘振远梁冰清杨迪
近日记者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采访时看到,现代化的薄膜温室大棚内,摄像头、传感器监督着茶苗们的“一举一动”。远处,农业智能采集器主机正将实时环境数据上传至后方的现代农业物联网信息中心平台。这里是鹅公坝科技园——湄潭县着重打造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全过程可视化示范点。
“我们弄这个平台,就是要让老百姓可以随时随地的了解茶园里的各种情况,让他们对所购农产品的安全性做到心中有数。”湄潭县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生产发展处副处长张顺福向记者介绍。今后不论是高科技的温室大棚还是普通农户的室外茶园,都会安装相应的检测设备,做到对光照强度、降雨量、温湿度以及土壤成分等数据的实时监测,无论是收购商还是消费者,都可以清晰地了解某一片特定茶园中茶叶的生长情况。
对农产品生长环境的监控仅仅是第一步,整个监测环节的核心是农药及病虫害情况的预警。在鹅公坝,每一寸土地都好像长了眼睛:土壤中有哪些成分、使用过哪些化肥农药、有无病虫害爆发隐患等,都能够精确到“苗”。
湄潭县是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其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探索,也是基于这样一种优势。农户在种植时购买、使用农资的过程都会被清晰地记录下来。同时,农产品加工过程开始后的各项质检结果也会被记录在案。这些信息就成为了农产品的“追踪器”,如果消费者想弄清其购买的农产品在各个环节的安全状况,就可以通过这个“追踪器”逐一回溯,直至精准定位到具体的茶树上,实现了真正的“滴水不漏”。
作为技术资源相对不足的地区,湄潭举全县之力引进技术和人才,不仅请来贵州省科学院开发现代农业物联网信息平台,还借助来自北京的公司研发的“掌上农场”手机APP,形成了完善的技术体系。
“‘掌上农场’,消费者也可以用,可以看到实时的情况,可以随时反馈信息。我们现在正在把湄潭所有的茶业监控系统整合到这一个平台上,实现监控全覆盖。”张顺福告诉记者。
来源:中国农村新闻网
责编:格全
编辑:董桦 王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