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7月5日电(记者刘书云、梁爱平)“6月8日,南园打药192元;6月15日,开沟追肥,16袋复合肥共2320元……”这样的流水账,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水峪村果农杨振仁记了24年。无论多忙多累,他每晚临睡前总会拿出记账本,把家里苹果园的支出与收入记在本本上。多年过去,透过这些简单的流水账,可以看出苹果产业给地处西部的陕西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看收入之变:近14年收入翻了6倍多
在杨振仁创办的水峪村专业合作社里,记者见到了他珍藏和使用过的八个账本:在这些32开的普通纸皮本里,小到3元的农药,大到上万元的苹果销售收入,一笔一笔记得清清楚楚。
账本显示,1991年,杨振仁家的果园毛收入2206元;2001年毛收入18400元;2011年毛收入59000元;去年毛收入124676元。24年时间果园面积由4亩增加到8亩,收入则翻了56倍;从2001年到2014年更具可比性的14年间,果园收入翻了6.7倍。
“1991年我的果园就有了收入,那时果园管理账跟我的家庭账记在一起,到2007年我才把果园管理账和家庭账分开记。”杨振仁说,“每天把账记好,年底一核算,毛收入除过总支出,赚多赚少一目了然。”
24年的账本看似都是些简单的数字,却从侧面反映了农村社会的变迁。账本显示,2009年,果园的雇工每天工价是10元,今年雇工每天则要100元。杨振仁说,果园雇工工价跟城里打工的收入上涨同步。“城里农民工的收入增长,农村的工价也会跟着水涨船高。如今,雇工支出已成为果园最大的支出项目。”
老杨说,从账本看,近几年农资价格也是年年涨,10年前一袋尿素70多元,现在一袋要110多元。“不过,成本虽增加,收入提高更多。”
看观念之变:三三得九不如二五一十
今年69岁的杨振仁是水峪村的文化人,早年当过民办教师,1976年回村当村党支部书记,干了30多年。期间,杨振仁抓住铜川市耀州区农业产业布局调整的时机,带领群众栽植苹果树。
说起给果树记账,杨振仁说,这是他多年坚持的习惯。年轻时,家里有15口人,他是长子,管着家里的各种收入开支,哪怕是几分钱的柴米油盐,他都会入账。每年年底他都有一项重要任务,给全家人“述职”,报告家庭账务收支情况。
于是,记账的习惯一直保持至今。果树收入和支出成为家里的最大的收支项目后,杨振仁有了果树专用账本,记着记着,他还从中总结出不少规律,用于指导果树生产。“果树病害发生的时间、危害程度等都有规律,我后来根据这些记录,及时采取措施,效果好得很。”
爱读书看报的老杨也擅长接受新技术。陕西苹果十年前提出“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项关键技术时,杨振仁很快把这些新技术用到了自家的果园里,还不断给周边的果农宣传新观念:三三得九不如二五一十。他解释说,三三得九就是3个苹果一个卖3元,能卖9元;而果树采用四项技术后,一个苹果可以卖5元,两个就是10元。周边果农听了老杨的解释,纷纷在自家的果园里推广新技术。老杨总结说,这也就是上面说的苹果要从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看发展之变:农村越来越像城里了
杨振仁虽然年纪大了,但思想一点不落伍,拉板胡、练书法、读书看报,一样也没有落下。2009年,他还组织成立了水峪村果业专业合作社,亲自担任合作社理事长,联系客商,帮助群众搞销售。
记者看到,专业合作社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包含技术咨询室、化肥贮藏室、初加工包装室等。在技术咨询室还贴着气象与农事、果业气象服务专报等。在这里,他经常给村民宣讲果园管理技术。
除了专业合作社,杨振仁还投资8万元建了一个可存3万斤苹果的小冷库。“我这个库离地近,苹果摘下来24小时之内就能入库。冷藏的苹果可以卖更高的价格。尤其是前几年,高档礼品盒12个苹果可以卖到70元。”
在杨振仁的带动下,水峪村130多户500余人,苹果种植面积达到1000多亩,人均纯收入由1999年的不足千元增加到2014年的15000元以上,逐年递增率达到30﹪。“生活富裕后,外出打工的青年人都回来种果树了。”水峪村党支部书记杨春平说。
在水峪村,记者看到,绿树白房,柏油路、路灯、文化广场等现代设施一应俱全。杨春平说,今后水峪村将围绕苹果做好文章,大力发展生态苹果园、绿色蔬菜等生态农业产业,培育观光采摘、农家乐等特色旅游产业,让农民的钱袋子更鼓。
“从今年起账不好记啦!”一辈子较真的老杨感叹道,“我年纪越来越大,外出打工的二儿子一家也回来帮我种苹果了,
农资化肥的都由儿子买,收入支出的数都不是第一手的了,记账心里就不太有底了。不过,这日子终归是越过越好了。”
【责任编辑:格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