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即种一次稻收两茬。与双季稻相比,再生稻既节省了劳动力成本,又减少了药、肥、水等投入,而且第二季稻米品质好卖价高。我国种植再生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00年前,然而由于品种和技术的限制,种植面积一度萎缩。近年来,随着农业转方式的要求日益迫切,再生稻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请看湖北、四川、重庆等地如何推动再生稻“新生”。
把品质和效益放在首位推广再生稻
访湖北省农业厅厅长戴贵洲
本报记者何红卫乐明凯
湖北再生稻生产历史悠久,曾是全国主要的再生稻生产省份,在政府没有大力提倡的情况下,不少地方的农民仍在自行发展。近年来,湖北通过高产创建、水稻集中育秧、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和技术措施,对再生稻的发展给予了扶持,再生稻面积呈现出逐年增加的势头。据2015年初步统计,湖北全省再生稻种植面积达140万亩。湖北省农业厅厅长戴贵洲表示,发展再生稻是湖北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内容,潜能很大。
优势
每年可增产稻谷8.75亿斤,增收10亿元以上
湖北传统再生稻发展区域是光温资源“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地区,种植条件得天独厚。戴贵洲介绍说,江汉平原、鄂东及鄂东南雨热同季,年均气温16℃左右,无霜期240~270天,水稻有效积温、年均日照时数、年降雨量充足,该地区种植一季中稻收获后还有一个多月的光温资源空闲,完全可以满足再生稻生长需要。
近年来,湖北省农业厅联合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围绕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又做了大量针对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发和高效模式配套等推广工作,品种筛选、高产技术及机械化水平都取得了进步。通过选用再生率高的杂交中稻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可以缩小地区间的不平衡,缩小田块间的差异,使第二季平均单产提高到300~350公斤。
2014年10月,以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为组长的专家组对湖北蕲春县再生稻示范基地进行实割测产,第一季机械收割,再生季亩产383.4公斤,两季亩产达到988.5公斤;第一季人工收割,再生季亩产425.1公斤,两季亩产达到1030.2公斤。
基于此,戴贵洲认为,从现阶段来看,全省中稻面积常年在1800~2000万亩,剔除收获期较迟的油菜、小麦茬口外,全省可供发展再生稻的耕地资源在400~500万亩,近几年发展到350万亩很有把握,仅这一项就可增产稻谷8.75亿斤,每年可增收10亿元以上。
问题适合再生品种缺乏,机收不成熟
经过多年的发展,湖北再生稻产业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有些不足。在戴贵洲看来主要有三个问题限制了再生稻的推广。
技术不到位。适合再生稻种植的品种缺乏,“头季大穗、再生季多穗”的高产优质、再生力强的品种选育尚未取得重大突破。栽培技术没完全到位,还不规范。
目前机收不是很成熟。随着农村劳动力减少,再生稻要想大面积发展必须解决机收问题,现有普通收割机收割头季中稻时,履带会碾压20%~30%的稻茬,导致头季中稻机械收割比人工收割产量有一定损失,整精米率下降。
品牌和产业开发还不配套。从再生稻的全产业链来看,产业开发没有跟上,品牌创建乏力,企业带动力不强,适合中高档消费的绿色再生稻米宣传营销还不够。此外,有部分地方没有把再生稻作为一季粮食纳入统计,各项措施特别是投入跟不上,还抱着有收就收、无收就丢的态度,没有真正当一季庄稼种。
前景
适度扩大再生稻面积,推进产业化开发
目前,湖北的杂交稻大多是优质稻,品质至少是国标三级以上,而再生稻第二季应比第一季高一个级别,要达到二级米以上,米质不好的就不要推广。戴贵洲认为,再生稻的研发方向一定要把品质和效益放在首位,在第二季的时候做到少施肥,基本不打药。
戴贵洲说,湖北再生稻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规范技术模式,实行全程机械化,加快专用品种的选育和推广。要普及适度密植、高留茬等增穗技术,加强促芽肥等关键技术的应用,提高再生季有效穗数,研究解决机收等技术瓶颈,努力提高单产。要大力开展“油菜(肥用、菜用、饲用)+中稻+再生稻”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收获模式等配套技术研究和推广。要结合高产创建活动,建立一批“油菜(肥用、菜用、饲用)+中稻+再生稻”万亩示范片。要创建村级百亩示范方、乡级千亩示范片,示范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
目前,湖北省已在黄冈、荆州等地制定了促进再生稻发展的措施,要继续研究支持再生稻生产的政策保障、物质保障和技术保障。加强与统计部门的衔接,把再生稻和早晚稻同等对待。
戴贵洲表示,适度扩大再生稻面积,抓好再生稻生产,是兼顾国家需求和农业生产实际的有效途径,是稳粮增收、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要推进产业化开发,开展再生稻米品牌创建,打造一批高附加值的稻米品牌,提高湖北稻米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
再生稻发展趋势展望
多年实践表明,再生稻种植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高效型的稻作制度,有利于提高复种指数和稻田的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种轻型栽培方式,具有生育期短、日产量高、米质优、省种、省工、节水等优点。
从2000年起,福建省尤溪县10万亩再生稻头季平均亩产605.9公斤,再生季平均亩产297.8公斤,年产量均达每亩903.7公斤。据测算,我国南方稻区有2亿亩单季稻田,其中有5000万亩单季稻田(一季光温资源有余、两季不足)适宜种植再生稻,如能达到福建省尤溪县的产量水平,每年可增产稻谷2000万吨。结合常规育种技术与分子育种技术,培育高产、优质、多抗、强再生力和适合于机械化操作的水稻新品种,多学科交叉、协作攻关,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再生稻在生产上的应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粮食增产贡献一份力量,发展再生稻是确保我国未来粮食安全的一个大技术储备。
湖北再生稻种植技术
选好品种。应选择高产优质、生育期适当、综合抗性好、再生力强的品种。
适时早播早插。湖北省机收再生稻一般要求在3月20日以前播种。4月中下旬及早机械或人工移栽大田。
优化肥水管理。在大田生长期间,采用氮磷钾合理配比、氮钾肥适度后移、水分管理注意后期养根保叶,头季成熟时尽量保持田面干硬以减少机收碾压等与机收再生稻高产高效配套的肥水管理技术措施。
统防统治病虫害。病虫害统防统治主要在头季,重点防治水稻螟虫、飞虱、稻瘟病和纹枯病,再生季少施或不施农药。
机收合理留桩。根据收获时间和品种特性确定合理留桩高度。
再生季精准施肥。在头季水稻齐穗后15天左右,根据头季水稻生长状况和天气条件精准施用促芽肥,在头季水稻收获后及早施用提苗肥。
再生稻发力优质川米来啦
日前,四川省简阳市双河村的有机再生稻收获测产:亩产156.4公斤。“没想到在简阳种出了再生稻!”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郑家国指出,在再生稻生态临界区种出再生稻,是川米优化的又一途径,将有力推动四川省稻米产业精深发展和农民增收。
再生稻的优势在于,它所处的灌浆期高温天气少了,温度低、昼夜温差大,这样一来,淀粉细胞的排列更紧密,淀粉充实度更高,在口感上的表现便是弹性很足。“如果优质品种种出的头季大米达到国标优质米三级标准的话,再生稻有可能达到更好的二级标准。”郑家国指出。
富顺县作为再生稻种植区,注册了再生稻米的专有品牌,每斤售价比普通大米多出6~8角,企业增效明显。对于村民来说,每斤稻谷可多卖2角钱,并且是以订单形式提前预订。“富顺现在年产再生稻米4万吨,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该县农业局总农艺师钟顺清介绍。
“简阳位于我省再生稻种植的生态临界区,再生稻产量受气温、降水等天气条件影响较大。今年在扬花期前后遭遇了近20天的低温阴雨天气影响,有机种植再生稻亩产还达到了156.4公斤,说明所选用的品种和综合配套技术是成功的。”四川省农科院水稻所研究员徐富贤指出,他提出建议:“9月中下旬以后,气温肯定是要下降,这是四川盆地的气候特点。如果要减少再生稻种植的不稳定因素,需要进一步提早头季稻的成熟时间,可进一步筛选生育期短的品种。”
重庆再生稻机收取得突破
近日,笔者从重庆市农委在铜梁区召开的全市再生稻现场观摩会上了解到,今年重庆市再生稻丰收已成定局。农情统计表明,今年重庆市再生稻产量有望达到18万吨,超过常年10万至15万吨的产量。
铜梁区南城街道巴岳村三社农民卢廷伦说,今年他家的再生稻收成是近10年来最好的一年,头季机收后,再生稻亩产还能达到230公斤。
据了解,今年重庆市再生稻呈现蓄留面积大、有收面积多、高产田块多、发苗数多、成穗率高、普遍增产等特点。今年全市再生稻有收面积达到135.1万亩,比去年增加13.5万亩,增加了11.1%。
“尤其是机收再生稻取得了大突破。”重庆市农技推广总站水稻科科长郭凤说,制约再生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机收。头季中稻机收时,会对再生芽进行碾压,不容易发出穗子。然而,人工收获1亩水稻的成本约需500元,机收仅需150元左右,降低收获成本与蓄留再生稻的矛盾十分明显,影响了农民蓄留再生稻的积极性。
郭凤介绍,为了解决制约再生稻发展的这一瓶颈,重庆市加强科技攻关,选育和引进了抗碾压、再生力强、适宜机收的水稻新品种,技术措施上抓好适施促芽肥和发苗肥、看芽抢收头季、高留稻桩、配方施肥、科学管水、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环节,确保在中稻丰收的基础上,再生稻也夺得高产。(来源:中国青年网)
责编:江格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