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样的新闻,作为媒体人真是难掩尴尬。一个月前是记者收钱做报道,一个月后是编辑收钱删报道,新闻产业的入口和出口都被利益攻陷,媒体陷入坏名声的泥潭里无法抽身。
有偿删帖为啥违法
警方抓获的70余名犯罪嫌疑人分别因涉嫌非法经营罪、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被依法刑事拘留,其中19人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北京日报》的报道中写道,以营利为目的,通过网络有偿提供删除信息服务,截留了大量网络信息,帮助企业掩盖负面事件,不仅侵犯了网民的合法权益,还破坏了信息网络服务市场秩序。
今年9月,两高颁布的司法解释中明确将情节严重的“有偿删帖”行为划定为非法经营罪,作为此次司法解释颁布后的第一大案,北京警方这次行动摧毁的非法经营具有标志性意义。
我们首先要明确,为什么有偿删除报道、删除帖子的行为是违法的。
媒体有舆论监督权、公民有言论自由权,这些主体都享有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去曝光社会上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这样的曝光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无法面面俱到的不足,对保护社会公共契约、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大有裨益。
但是如果包含负面内容的报道、帖子,因为某一方出钱就可以被人删除,那么信息发布者的监督权、信息获得者的知情权即被利益买断,牢固的堤坝上便出现了蚁穴,即使微小,也威胁到整个社会的根本利益。法律赋予人民的权利不应被金钱洞穿。
无论是网站工程师还是警方,都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如果网络上出现的信息侵犯到了公民或企业的合法利益,是完全可以通过找到网站的相关部门,以合理渠道解决的。即使这样的渠道不够通畅,在权益受损的时候诉诸法律,法律也一定会对合法利益做出保障。
我们相信出钱请求中介帮忙找人删帖的委托人们不会不懂上面的道理,而他们依然愿意“出钱消灾”,证明他们面对曝光也自知理亏。可是删了帖子就不理亏了吗?把帖子删掉,又不处理问题,那些自身利益受损、被逼无奈上网求助的人,又有谁来帮他们评评理?
抓住那只删帖的脏手
仔细观察案中部分嫌疑人的行为,不难发现,一些网站编辑之所以参与到这个非法删帖的产业链,最原始的动机是利用职务之便“帮帮朋友”。这些人本身在工作中就掌握着删除网站内容的权限,在正常工作需要和不停“帮朋友忙”中来回切换,这些人的心态便变得麻木,底线也就被逾越了,删帖拿钱成了他们的经常性收入。
前面提到,本案抓获的70余人涉嫌三个罪名:非法经营罪、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在刑法中,这三个罪名都被明确地规定与“财物”相关,也就是说,如果在删帖的过程中不涉及财物流转,就无法再用这三条罪名加以限制。
不可否认,中国依然是个人情社会。当企业发现自己的负面信息被曝光后,下一步会通过各种关系想方设法地去删除文章。假设企业找到的关系够亲够硬,可能会达成不必花一分钱将负面文章删除掉的结果,这样的行为算不上“有偿删帖”,同时公众的利益也在企业的翻覆下不知所踪。
更进一步地,如果企业没有找到合适的删帖途径,于是“灵机一动”地跑到刊登文章媒体的广告部大谈合作,最终曲线救国地撤下了文章,这样的行为何止是将删帖合法化,简直是将删帖业务化、流程化。
因此打击有偿删帖,一定要明白这么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了维护网民利益,守住舆论不被收买,除了从黑中介的线索顺藤摸瓜,还要抓住那些通过其他途径达到删帖目的的脏手。
从检测到删帖 舆情是怎么被搞坏的
在《北京日报》的报道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在某家网站担任网络工程师的赵某,被公安机关控制的前一天,还帮助和他接头的中介删除了五条关于温州一个局长财产来源不明的信息。可见,迫切地拿着钱希望删帖的,除了企业,还有部分公职人员。
从去年开始,网络反腐在反腐工作中展现出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也让很多作风不正的公职人员惴惴不安。当公民不断发掘出网络舆情的汹涌澎湃之势时,另一个产业也被同时催熟——网络舆情检测。
根据媒体报道,多种多样的公司进入舆情监测行业。除了媒体网站的监测,立足中国国情的舆情公司也注重论坛、贴吧等社交媒体信息的检测。舆情监控软件的价格不菲,从几万到几十万元不等,而一些财政有困难的区县或者欠发达地区虽无法承受高额购买软件的费用,也愿意每年缴纳几千块钱使用费来使用软件。
无论是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还是新华网舆情监测中心的负责人员,都坦言曾经遇到过地方政府让他们帮忙“删帖”的要求。一家舆情公司的高级管理者还回忆,在北京大学参加交流活动时,当场被一名学生质疑“你们这类公司不就是管控网络使用的吗”。
事实上,正规的舆情监测组织并不“兼职”删帖的工作。人民在线公司总编辑祝华新表示,解决问题才是第一位的,舆论引导是第二位的,不能本末倒置。不过,良好的舆情监控软件就像一把锋利的宝剑,当这把剑被造了出来,铸剑人便无法预知这把剑将会被用来做什么。
在平息舆论和维稳压力下,一些公职人员在舆情监测和有偿删帖之间构建起了逻辑联系。舆情监测组织只监测不删帖,这也为黑中介留下了生存空间。
打压有偿删帖,也是一种对地方政府的“倒逼”,通过堵上这条途径,逼着他们面对舆情压力时,从根本角度解决问题,而不是靠删删帖子扬汤止沸。而对于那些已经违规的公职人员,断掉他们“删帖平事”的臂膀也是一个有力的警示:违法违规行为是无法藏匿踪迹的,不想遭遇网络曝光,除了安分守己,别无他法。(作者:刘浩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