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华夏传媒网今日头条

四川绵竹玉泉:大学生“村官”抱团闯市场

2015-11-11 10:16:47   来源:中国青年网   浏览量:

  杨雯静开着一辆红色的轿车,顺着窄窄的村道来到永宁村,车上载着4个小伙伴——兰花、刘巍、石国锐、奉容。村道两边的地里种植了大片韭菜,绿油油的,颇带些“秋芸有春绿”的味道。

踩着软软的泥土,几个人到处察看韭菜的长势:这一厢刚刚收割了一茬,还在抽新叶;那一厢明显茂盛一些,正在“捂”韭黄。“今年能不能盈利,就指望这一茬了。”石国锐拍拍沾在手上的泥土。

这五个人都是绵竹市玉泉镇的大学生“村官”,也是这35亩韭菜园子的经营者。石国锐最小,毕业刚两年。年长一些的杨雯静和兰花已经在农村基层锻炼七八年,算是“资深村官”了。

“我们的田野充满希望。”
    
新型农民要超越种田老把式

针对农村基层干部年龄老化、知识退化等突出问题,以及高校扩招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创新的行政发展体制应运而生。五个人由此先先后后走到了玉泉农村,随即也遇到了这个群体普遍难以逾越的困境:主要从事的是比较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做报表、写材料、接打电话,难有成就感。

2013年秋天,也就是石国锐刚刚回到玉泉家乡任“村官”那一年,田里的大春收获刚刚完毕,记不清是谁最先提议了,五个人做了一个决定:共同出资承包一块土地,做成一个农业示范园。总投资10万元均摊,一人出两万。不要说家人、朋友了,这个想法其实把他们自己也吓了一跳,示范园,谁给谁示范?拎不清五谷杂粮的大学生给那些种田老把式示范?一人出两万,差不多是做“村官”一年的收入,成本收得回来不?钱打了水漂还算事小,示范园做成“杂草园”,丢了脸还不得被朋友们笑话!

以每亩一年780元的价格,永宁村的35亩土地流转到了他们手中。雇了几个帮手,几个人“亲自”下地操持。最先种的是秋葵,这种菜在四川是个稀罕品种,名字又梦幻长得也好看,就是它了。结果,长得奇形怪状卖不出去。“这东西又娇气,今天手上有事忘了采摘,第二天就老了。”石国锐说。

看到啥安逸,心血来潮就种啥,不交学费才怪。后来他们终于学乖了,向老把式挖窍门,到外地去摸市场,上网看销路,借镇上的远程教育平台看教学视频。兰花、奉容和石国锐都是本地农村人,家里人都是农活专家,特别是石国锐,自家也流转了20多亩地,父亲就是最贴心的“教练”。一步步走来,几个人从初时的愣头愣脑变得越来越老练。一本“种菜日记”记下了这过程中的重要节点,比如8月18日写道:“近期雨水较多,韭菜可能出现根腐病……若发现初步腐烂,应对土壤消毒处理……”

这个韭菜品种是经过精心比选而定下的,叶宽而嫩。但今年市场价格很“伤心”,前两批收割结束,基本算是刚刚保本,“能不能打个翻身仗,就望着春节前的这第三批了。”杨雯静说。

更重要的调整在于运作方式,他们选择了与龙兴村合作社携手,具体的田间操作环节放手交给合作社去做,信息和市场方面也力争形成互补。“相当于富士康代工。”石国锐这样理解与合作社的关系。

不仅如此,他们还组织一些小型培训会,“镇上种蒜的多,我们从网上下载远程教育视频,大家一起来学习先进技术。”这些大学生们显然跟乡里乡亲更有共同话题了。

扩展业务,接下政府“订单”

就在种植园的经营逐步理顺期间,玉泉镇政府一份“2015年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文件引起了杨雯静的注意。政府作为购买主体,通过向养老机构、社会志愿组织或服务队购买服务,从而为镇上800余位困难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支持,构建新型的居家养老格局。

做不做?有了承租种植园的勇气和团队运作经验,几个人一商量,决定做。玉泉镇副镇长曾翠银介绍说,以他们5个人为主力,又聘请12位本镇的热心人,成立了“绵竹市玉泉镇大学生村官志愿者居家养老服务队”。按规定参加政府的比选并胜出,志愿服务队作为乙方,在项目合同上签下团队的名字,要在合同期内,提供符合要求的助餐、助浴、助洁、助医等“量体裁衣”式的服务。划分了责任和区域,五人分别牵头承包两个村的困难老人,每服务一次,能得到不同价格的报酬,总量不低于每位老人300元。

服务对象中,包括了散居城市的“三无”老人、散居农村的“五保”老人、低收入家庭中的失能老人、残疾老人、独居老人等。在几位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年轻人看来,这一签,可以得到相应的报酬,但更是一个对这800余位困难老人的承诺。

几本派工单上,包括了服务队履行合同的详细信息。在其中一页上,记录着今年3月24日,奉容小组第一次到曙光村一组杨成恩老人家的情况。遵从老人的意见,他们为他提供了助洁、助医、助急三项服务,杨成恩老人在派工单上摁下手印,并在“满意”栏打上钩,表达了他的赞许。杨成恩住的是水泥房子,但家徒四壁,三块砖支起了一口耳子锅,连个真正意义的灶都没有。老人家里没有开通自水来,生活用水取自门前的灌溉渠。奉容小组随后把这一情况反映到相关方面,让老人用上了自来水。

老人们很需要这样的帮助,承包了圣母泉村和龙兴村的刘巍说,而陪伴和聊天更能给他们抚慰,比如前段时间,镇上要搞圣母泉民俗文化系列活动了,聊到这个话题时,老人们往往会很感兴趣,更开心,对服务队也更热情。

这个大学生“村官”创业团体如今在绵竹有了些小名气,绵竹市委组织部将其列为了如何培养大学生“村官”的研究课题。曾翠银说,大学生“村官”如何能真正“下得去”,期满后能“流得动”,锤炼其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决定性因素。

绵竹市委组织部一位工作人员从玉泉镇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团体中,发现了两个当下的热点:一是现在省委组织部要求大学生“村官”必须下村,那么下村后他们怎么发挥作用?二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年轻人如何在农村找到创业空间,这也值得借鉴和探索。

尽管大学生“村官”制度运行多年,但管理机制尚不完善、秘书化、所学专业不对口、农村工作缺经验、后期出路茫然,种种问题亟待解决,令部分人陷入苦闷之中难以自拔。从杨雯静、石国锐他们的实践中可以发现,大学生拥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灵活的思维和较强的自主意识,如果主动作为挖掘自身优势,既能迅速提升能力素养,又能在引领产业新技术、创新村务管理方式、规划农村发展蓝图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