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12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一年一度的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正在各大高校陆续启动。5000多名南京农业大学师生,目前已经奔赴祖国的大江南北,围绕科技支农、政策宣讲等主题开展实践。
我国从1977年起开始推行“三下乡”政策,由各大中专院校学生前往全国各地农村地区,把文化、科技、卫生送到田间地头;组织当地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科普活动以及参与、推动当地合作医疗事业发展。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看来,这种每年都有的实践活动,应该向更深层次的支教或是村官计划延伸和转变,才能真正为农村地区带来活力和改变。
郑风田:大学生支农,每年暑假寒假都要做一下,它有一些正面的意义,让大学生了解农村,到农村传播新信息,新知识。但是怎么才能防止走过场,不让大学生到农村去看看热闹,走马观花的,对农村缺乏深入了解。一般情况下都是有几个层次的,第一先去看一看,到农村看一下。第二,志愿者更长久的到农村去定点观察,接触。比如两三个月或者半年。我在一些发达国家走访,每年寒假暑假,都有大学生到贫困地区支教。这些同学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奖励。所以暑期真正对农村有帮助的办法还是定点支教,因为大学生技术方面还是比较弱的。但是去教农村贫困孩子的英语或者教学可能很受欢迎。
有了村官计划和支教政策,下一步还要考虑如何把有志扎根农村的大学生们留下来。郑风田对此认为,薪酬在这其中起到决定性因素。
郑风田:国际规律,越是贫困地区教师工资越高,我国现在还没有做到这一点,导致很多贫困地区教师不愿意留下来,未来,可以对贫困地区教师加工资的百分之五十或者有五年、十年的服务假。或者发达地区教师必须有一两年到贫困地区支教,这才能确保贫困地区能得到好的人力资源整合。【责任编辑:格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