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华夏传媒网今日头条

新农民、新气象、新变化 新收获

2015-12-13 09:08:44   来源:西部三农网   浏览量:

------农村十二五回眸
                             作者:内蒙古扎兰屯台记者徐曙光
        “十二五”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篇生动大作,既被历史所深刻铭记,又被新农村新农民的新气象、新收获所精彩点缀,更为中外各界所瞩目点赞!记者在“十二五”收官之际——2015年末,专程驱车赶赴距离国家农业大县内蒙古扎兰屯市区37公里处的该市中和镇,就农村现代化建设、土地流转、农业合作社等三农亮点话题实地采访,定格回眸瞬间,捕捉难忘美好。
       选择采访中和镇一是因其境域南与黑龙江省接壤,东与成吉思汗镇、西与蘑菇气镇和萨马街鄂温克民族乡相连;二是因其交通便利,111线国道和省际通道横贯东西,是扎兰屯通往西南交通要道,向南可经过金边壕进入黑龙江境内;三是该镇面积1026平方公里,以农业生产为主、耕地面积46万亩,已成为扎兰屯市农副产品集散中心。
隆冬时节走进这个位于扎兰屯市区西南、拥有5.13万人口和9780户的重镇,首先映入人眼帘的是道路平坦、村容整洁、房美墙靓,立即让人忽略了刺骨的寒冷和冬日的萧条,反倒是欣欣向荣与兴旺发展瞬间就充斥进人们眼帘,给人以兴奋、更让人感觉温暖。
       中和镇负责人(库堤河农村社区主任)李宏向记者概括介绍了该镇“十二五”期间工作:“我们中和镇是以富民强镇、科学发展为统领,依托十个全覆盖、三新示范工程为契机,下大气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这其中我们开展以下几项工作:重点以引导调整产业结构向农牧结合的多种经营为主,一是中和镇党委政府从当地实际出发,从以前农户的单打独斗变为抱团增收,向集约化统筹经营转变,旨在减少资源浪费、集中优势、减少费用。抱团增收是给大家搭设的一个平台,积极成立一些专业合作社,使他们形成资源、信息和市场共享,能统一打造市场,这当中优势很多,从维护权益到资源共享、拓宽渠道,不是以单独个体出去闯市场,抱团增收更有竞争性、竞争力,也能实现集约化共赢。二是通过土地流转,让农民把有限零星的土地,集中到少数有经验、有能力、有增收意愿的大户手里,由他们去统一集约化经营;这其中有些土地变成集中连片,有利于推广新技术、使用新农业设备;集约化经营使资源集中到一处,资金实力达到统一,大户积极想办法、找出路搞一些农业现代化项目,购买现代农业机械,既提高生产效率,也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另外一个作用是解放了生产力,使劳动力能到达一些大城市创业、增收,成为产业工人,最终实现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可以说,“十二五”期间中和镇不管从产业机构调整方面,还有农民收入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发生很大转变。”
       今年48岁的候志文是该镇光荣村七组农民,他们一家五口是所在地区旱田改水田土地流转成功的典型。在与记者交谈过程中,本身表情拘谨的候志文,在谈到水稻收入时他还是开心地笑了:“我家是2013年土地流转的,原因是瞅着甸子地种旱田不得粮,就改了水田。我家现在的400亩水田都是承包别人的,种的都是水稻。今年水稻连本带利一共卖了40多万块钱,纯利润也有20万元,到手的都是现金,比较满意。今年旱田每亩地收入600多块钱,水田每亩地收入千余元。6月份涨水给淹了些,要不今年我家水田每亩收入能达到1500块钱;要是今年没水灾,我家纯利润能达到30万元。我家土地流转合同是2013年签订的,到2023年终止。我家种田全是机械化,有大型大马力机械、水稻插秧机、654铲车、插秧机、育苗机,(翻斗、汽车那些就不用说了)这都是我家自己花钱买的,这套设备下来30多万元。我家水田收入较旱田收入是多一倍,本钱是比旱田大,那也比旱田强。旱田今年一亩地才收600、700块钱,除了本钱利润就200、300块钱,水田去了本钱收入也有700来块钱。我、媳妇、儿子、孙子,全家人都挺满意今年的收入。每到农忙时我们全家人一起上阵,秋收时俩人上地就可以,一个往回拉、一个收。水稻销售不难,比卖苞米省心。大米厂直接上门自己来拉,今年价钱是每斤1.42元,比去年贵2分钱,涨的虽然少、但还是高兴的。来年种植结构我不作调整,就是打算明年把电安上,要不用柴油一年得三万多元。就我家实际情况看,土地流转挺好的。种旱田一年能收入几个钱,我家改水田后头两年因本钱太大买设备就花去30多万元、收入不行;现在本钱都回来了,今年我家就是纯挣钱了,下一年就是净剩了。如今,我家设备都齐了,啥也不少了。十个全覆盖水泥路修到我家门口了,它让我家也有好大变化,道修了、房修了、户户通、电话都有,网线都扯上了,啥都有。‘十个全覆盖’让俺家生活好了、条件好了、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都提高了。”
       今年51岁的王吉成是绿源奶牛合作社场长,他向记者详细讲起当初建设奶牛合作社的初衷,以及四年多来的努力运作和所见的成效、享受到国家优惠扶持政策给力企业插上腾飞翅膀的喜悦,他还娓娓道来了企业高投入养殖生产现代机械化带来的好效益,连同例如无处不在的监控探头带给他现代化养殖场的高效增产等诸多方面的首披内容:“我们成立奶牛合作社的初衷就是保障扎兰屯市奶牛保有量,扩大再就业,发展方方面面的农村经济,使农民增收节支。劳务和青贮这块,头二年经验不足运作效果不算太好。自从去年11月份后和现在的饲养方式、模式接轨后,效益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4年多、近5年时间里,我们在养殖机械化方面有了很大改变。原来我们场有22人,现降为13人,主要依靠就是配方饲养、机械化操作和标准化模式这几大项。现在清粪、饲草料,全是用的TMR,清粪车,饮水、挤奶、清洗等方面全是自动系统,现有设备进口和国产各占一半。明年我们场在这个基础上,还有一些增加,像青贮取料啊、打料车消毒……都要实行半机械化到全自动化。2012年12月份我们就在场区内外安装了多个视频监控探头,在同行中我场是安视频头较早的,原因是现代饲养模式离开现代科技化手段根本就不行!第一它便于观察,牛的趴卧情况、饮水情况、吃草料情况、牛发情和繁育,以及人员操作等方面必须及时掌握,这是走现代化集约科技化的必由之路,没有它就等于瞎子一样,此举让我们在减员增效的同时,还享受到现代化果实的甜蜜。目前受国际奶价影响造成奶价下滑,所以我们只能在降低成本、增加收入这方面做文章,避免盲目追求高精尖饲料,发展当地优势,多方面与吉林农大聘请的专家甄博士免费来给我们场做配方,用当地资源像玉米秸秆、豆秸、水稻秸秆、麦秆、啤酒糟、麦麸、豆渣都是非常有效的饲料来源,这都可以作为我们场的牛饲料,不像以前追求进口苜蓿、大豆蛋白粉了。甄博士是东北片区技术总监,每三个月来一趟,带来国际最新和领先的牧业尤其是养牛新技术、新理念,全力为我们做好技术后方保障,给力减员增效、原材料采购和利用等方面工作。为拓宽和掌握最新国际、国内养牛信息渠道,我亲自多次外出参加牛奶销售方、饲料供货方举办的奶牛养殖技术培训。我们养殖场这四年来、近五年时间里取得许多成效,一是减员增效;二是在国际行情不好情况下,我们把单位公斤奶成本做到1.94元,这是一个盈亏点,如果超出2.20元——2.40元就不挣钱了;如果降到两块,就有利可图了,利润点还非常高,达到1:1.73左右。我场现在全部员工是13人,一岗一薪,我既占股东又是场长、工资是4000元每月,员工最高工资超过我,有5000元每月的,因为他们是兽医和TMR操作的技术人才;一般饲养员工资每月在2200元至2400元不等。通过多次培训学习及国家又出台新的奶牛养殖扶持政策,我对我们场的前景十分看好。以前是粗放型饲养,现在搞集约化、规范化、科学化饲养,这些方面就让人看到很大希望。特别是现在有饲料方提供的免费高技术团队支撑,双方强强合作、互相共赢。在我们合作社近五年的发展壮大过程中,享受到了国家惠农泽牧政策: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在退耕还林后续保障方面给我们三百万元,建了三栋非常好的场房。我们厂的牛奶质量有保证,属于订单销售给蒙牛乳企,销路有保障、一直看好,心里没有后顾之忧。所以说,要想发展奶牛养殖,就要搞集约化、工厂化饲养,好处一是提质提量,二是保证国际国内品质指标,能杜绝一些传染源。我场现有413头泌乳黑白花奶牛,均价在每头一万至一万二左右,都上保险了;每头牛都有户口,照片、编号齐全,扎兰屯市及呼伦贝尔市农牧业局都有我们场牛的底子。我们场令人自豪的是重管理、重实效,在蒙牛签约供应方同行中上数。我认为牛是有感情的,你对它好就给你产奶,进牛圈就能看出来,我怎么都行,你们外人就不行,这就是有感情。牛还是一种福利,人给它们越多优惠政策,叫它们吃得好、趴得舒服,它们才能多产奶。此外,我们在防疫等方面也有足够保障。防疫由当地牧业站和牧业局,与场内部兽医共同合作每年两次,消毒坚持每天三遍。我常年在场里工作没时间寂寞,每天只能一环套一环、一节连一节的工作,把为牛服务的工作做好就无暇寂寞了。外来车辆及人员是不可进入场区内的,因为我们严格出入制度,确保牛们的卫生、安全万无一失。我为了事业和集体放弃合家团聚心有愧疚,奶牛养殖场既是我的事业也是我的家,把其当成家方能干好事业。我把牛看成我的合作伙伴,合作好它们就会产生效益。我心中只有一个字——牛。我家有地但没时间种,土地流转承包他人了。我在当地生活50多年了,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发展和巨变。”
       记者所到农家听农民群众聊得最多、最开心的就是“十二五”期间最强势效果的“十个全覆盖”给农村及农户带来的巨变。百姓们开心的爽朗笑声、抑制不住的喜悦之情、关不住的“话匣子”,无不户户通“广播”着新农村的新气象,尤其是因为有了以水佃沟村4组今年34岁刘丽为代表的那些在外成功创业返乡者积极加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他们以实际行动掷地有声回应了家乡黑土地的亲情召唤,更使祖国北疆农村现代化建设在阔步前进的征程中增添了魅力步伐。刘丽说:“早些年我从学校出来打了六年工,攒下一定基础开始创业做公司,一开就是六年。和老公结合后我老公在成都也有自己公司,所以,我们两口子是两方面赚钱。现在我们孩子也大了,我们慢慢就转移到一处去成都发展。因为老公的家、基地都在那边,我们想到那边去发展。今年赶上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新农村,我老爸有回乡建设的想法,因为祖祖辈辈都在这儿。我就把这事和老公说了,并得到赞同,所以我们两口子齐心合力回来给父母盖了这座房子,总投资近60万元,这当中不算车。我们家这地基打得实际上是二层楼的地基,本想起二楼的,我爸说150平方米的房子我们老两口住得就很好了,你要整那么大我们都收拾不过来。你们不在家,这么大房子怎么住?房子是框架房,因为我老公是四川人,经历过大地震,所以这房子是他按南方防震建楼方法盖的,投资也就大。爹妈跟我们一起生活六年了,我家条件好,我们两口子忙,父母帮我们带孩子,生活舒适开心,回到农村后我爸说城里有啥咱也有啥。所以,父母家里现在整体配套设施和我城里家没什么区别。我老公也非常会研究自来水的使用,让父母用得更方便,并考虑到我家在上头、要顾及下头邻居,污水不能污染别人,我们就在房后建了一座很大的蓄水池,污水从下水管直接排进自家院内水池里,干净卫生,父母开心很支持孩子这样做。今年这一入住啊,真暖和!老宅子和新房真是没法比。我们在外这么多年,真心希望回村干点实际事儿。我是做外贸起家的,老公是做内贸的,现在我们归到一起都做内贸,就想好好带带孩子。我老公有三个姐姐,公公去年84岁时去世了。我觉得孩子长大了就应该保护父母,老爸讲过根都在这边,我支持父母在新农村建设的好时机回来建宅生活。现在这房子不是原址,是新买地皮建设的。我们就想跟着政策走,好好把家建起来。这样做改善了父母住房条件,以前老房子没暖气、烧炉子,现在新房全部安装了暖气,保障了温暖;十个全覆盖让家里有了非常好的网络,马上还要更新为光纤,55英寸大电视还看上了超级清晰的联通网络电视。我们在浙江、四川等地看的数字电视,今天我们在农村看着网络电视信号很好,父母非常开心。此外,路、墙村里都给修了,走到哪里都干干净净,脚上再也不沾泥了。我们在外面压力特别大,回家后睡觉踏实,连空气都感觉好。可能因为我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人,虽然出去多年,依然亲切。以农民生活标准来说,我觉得家里小康了。父母都六十多岁了,我不让他们种地了,我希望他们永远健康,接下来的事儿就由儿女来干。”
        刘丽告诉记者,之所以她能为家里投入这么多,是因为她有个好丈夫。刘丽丈夫陈凯说:“岳父母和我们生活了这么多年,我们感情都非常好,老爸心愿是叶落归根。我们现在有经济、有能力、有条件,所以就给父母盖好房子,让他们安度晚年。孝敬父母是儿女应做的,这是微不足道的不值一提。我自己家条件也好,有好几套楼房。我们的生意也稳定、顺利,我媳妇好,生的孩子也可心。我非常爱我的老婆,我喜欢扎兰屯这山清水秀的地方,我愿意给老婆家乡投入更多,这是我非常开心的事情。”
    住着女儿、女婿花大钱建设的刘家“豪宅”,刘丽分父亲在表达满足、开心的同时,也对比着今昔变迁。这位年过花甲今年64岁的老爷子,非但未被半世纪农活劳累所压弯脊梁,反而更因底气十足而显得腰板儿倍儿直。在刘家150平方米的主房内,两间宽敞的大卧室中间是阔绰气派的大客厅,全家老少三代围坐在沙发里,一边吃着水果、零食,一边看着挂上墙的55寸大电视里播放的联通网络电视节目,其乐融融、亲情满满,尽享天伦之乐、尽道幸福生活。刘丽父亲刘俊芳说:“我们在生产队时一天挣几毛或一块来钱,两块来钱顶天了!那时平均一天十分工吧。从土地承包给个人以后,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我是很满意!这十个覆盖对我家影响可大了,脚不沾泥了,水啊、电啊,都比以前条件好了。有线电视、电话、手机都用上了,并且还上网了呢!全都是现代化的!土地流转后我家生活有改变,解放了劳动力、让我们享清福了,孩子们在外工作生活挺好的,孩子还给我们买了新车——大皮卡。老两口身体好,孩子们也都开心健康,我对生活现状很满意。”
      接过刘丽父亲的话,刘丽的母亲杨玉琴也表达了心里话。刘丽母亲杨玉琴说:“我们家是最幸福的一个家庭,为什么这么说呢?儿子和媳妇在他妹妹带领下回家来过年,他们想来年在家种地。女儿、女婿这么护着这个家,一心想让俺们都过得好点!最重要的是十个全覆盖让村里跟城里没什么区别,出门就是水泥路,家里铺的是地砖,踩不到泥、见不到泥,各种电器、饮水机啊、热水器啊,家里都有、都用,特别是家里的井打得特深——三十好几米!地下水用上了绿化器,身体不就更健康了吗?!我从小12岁就下地劳动,到现在我今年65岁,你说我苦到什么样!那年头你不知道也听说过,一路走来特不容易。现在我享受到儿女的孝顺,你说我能不满意吗?再加上社会福利待遇那么好!我们又领上了老年社会保险,月月还有钱,儿女又这么贴补!都这么省心省力的,我就坐着享福呢,苦尽甘来,特别幸福。年轻时我和老伴儿东跑西颠为了孩子念书,希望他们长大成人后可别在这农村挨累。现在一切都好了,孩子在外发展得好,生我养我的老家有我们的土地,叶落总要归根,孩子多远也要奔爹妈。”
记者此行采访中还遇到了该镇农民潘广才,他告诉记者现在农村可今非昔比了!本就得天独厚的空气好、无噪音,再加上如今公共设施建设得好,村民不仅不愿到城里居住了,反而更享受田园生活的舒适了。潘广才说:“十个全覆盖这个政策下来之后,老百姓干劲儿就更足了。道路宽敞了、房子明亮了,俺们就寻思现在让进城谁都不去,因为城里楼房太多、过马路费劲,就想过新农村的惬意生活,盼着国家好政策永远这么执行下去。”
在中和镇近一天的采访,让记者一览无余看到了这里展现的农村
“十二五”新农民、新气象、新收获的缩影,画卷虽不长,但内容布列实实在在;与此同时,记者还在这里深呼吸感受到了北国新农村回首“十二五”的沉甸甸甜蜜和展望“十三五”蒸蒸日上的新气息,催人奋进,给人信心。
【责任编辑:格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