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12日消息(记者汤一亮、实习记者刘梦雅)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在备受关注的纪录片《记住乡愁》中,城镇化的脚步轰隆作响,无数人离开村庄去城市实现自己的创业梦,传统的乡村逐渐被遗忘。“城镇化”如今已是中国改革进程中的热词。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说过:“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中国不仅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六大城市带发源地之一。如今在全国各地积极推行城镇化的时候,如何更好地实施城镇化,让农民融入城市?城镇化的步伐该走向何方?
罗大佑的《鹿港小镇》,唱出了那个年代年轻人的迷茫和乡愁。这种迷茫正是来自于城镇化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城镇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1978年中国城市化率只有17%。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涌现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城镇化发展形成推力;另一方面,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的加快,吸引了大量农民工进城就业,对城镇化发展产生拉力。现在的城镇化率已经接近60%。
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城镇化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也是最大的内需所在。要坚持以人为核心,以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为着力点,发挥好城镇化对现代化的支撑作用。
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许多鼓励措施、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西安咸阳新区、四川成都的新都区这些城镇化开展得比较好的范例。以新都为例,新都曾是位于成都北面的一个县城,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新都致力于独立城市、城乡一体、产城融合与文脉贯穿的建设。成都市新都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刁义认为,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刁义:新都区政府应该扮演“设计师”与“服务员”两个角色,做好体系规划,营造政策、政务环境,释放市场活力。
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着农民工、人口转移、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理念落后、生态环境等诸多问题,只有重新推动城镇化进程,才能更加有效地稳定经济增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刘勇指出,城镇化要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刘勇:首先就是以人为本,第二是什么?四化同步。第三是优化布局。第四生态文明。第五文化传承。当时最初建立这些工业园区的目的是什么,把经济带动起来以后,通过工业化的发展,要带动旧城的改造,让旧城的那些城市发展的更好一点,更快一点,改善条件。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正在从规模城镇化走向人口城镇化。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最有意愿、也最有可能成为第一批城里人的就是进城打工的农民。
然而目前,两亿七千万农民工虽然在城市工作,但并没有完全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务,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表示,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城镇化是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不是盖大楼、修马路就能简单解决的。
姚景源:他们还没有真正去享受到我们城市人所有应有的一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恐怕他们的子女上学还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他们在城里边的这种保障,比如说医疗,甚至他们老了在城里能不能养老都是诸多的问题。
而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认为,新型城镇化是有效途径。
李铁:其实讲新型城镇化没有那么复杂,就是农民进城,所以城镇化,农民进城是主题词。我们给他们留下了什么空间?是就业的空间,还是继续从事农业的空间,还是在我们城市这么繁华的空间里头给他们留下他们适合于生存、就业发展的空间。
由于一些地方在城镇化规划时以发展高速公路为策略,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对城镇化发展产生着影响和制约。李铁说,国外主要依靠轨道交通,这种模式值得借鉴。
轨道交通也是建立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城市规划时一定要考虑交通因素。高速公路不是给普通人做的,一定要开小车才能进的去。在国外国际上,大型是要靠轨道交通进城,所以你在北京还是上海,你愿意开车进城还是愿意坐地铁进程,肯定我选地铁,为什么?因为两三块钱,四五块钱的地铁费用,什么都不用管,进城随便找一个地方就可以进城,随便一个站就可以下车,换乘。在国际上也是如此。
李铁表示,与其投入大量财力用于建设宽阔的马路,不如把这些投入用于为农民进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李铁:我们大量投入道路建设,绿带建设,形象建设,是不是应该把这些投入和我们周边农村进城这种机会,和外来人口到这里来就业有机的结合起来。
有专家预测,2020年是农民工退出历史舞台的结点,这不仅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表示,城镇化不可遏制,中国经济以后最大的问题是,城镇化能否成功,能否把近3亿农民工真正变成市民的问题。
在城镇化问题上,在国际上有先例可循,在我们的邻国就有很好的范例。在东南亚城镇化过程中,日本和韩国的城镇化是非常成功的,他们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把城镇化作为提升农民、服务农民、让农民真正转为市民的一种制度创新。而中国今后的城镇化道路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两点。
马光远:1、你有没有善待农民,这个城镇化最终判断标准是农民说了算,不是官员说了算。2、整体城镇化有没有大的制度层面的突破和创新,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一系列的配套举措有没有跟上。中国城镇化在于含金量,在于每一个80后、90后农民工有没有真正享受到市民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