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华夏传媒网今日头条

乡村旅游如何破解“成长烦恼”——聚焦马鞍山乡村旅游

2015-05-13 14:12:15   来源:   浏览量:

     发展乡村旅游,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美好安徽、田园城市马鞍山的重要抓手,也是旅游业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今年以来,马鞍山市乡村旅游出现井喷式发展,并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形势一片大好。但是,由于全市乡村旅游业起步较晚,在产业整体规划、农村配套设施建设、产业链整合、产业融合、产品提升、品牌提升、质量提升、政策规范、标准规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暴露出一些不足和问题。马鞍山日报今起刊发系列报道,旨在通过体验式采访,广泛接触游客、乡村旅游经营者、旅游业专家、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全面客观呈现全市乡村旅游的收获与希望,为马鞍山市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提供参考。

  “没想到今年桃花节这么火爆。”说起1个月前桃花节开幕首日的场景,当涂多位人士发出同样的感慨。当天共接待游客6万人次,较去年日最高峰3万人次翻了一番,自驾游车辆逾7000辆。到了午后,两车道的旅游大道车流已难以动弹,一堵就是两个多小时。第二天,人流车流如故,由于实行单向行驶,情况明显改观。此后,该县就提升大青山旅游区的接待能力举一反三,推出多项举措,在规划、管理、基础设施、政策扶持等方面进行升级。

  “桃花节之堵”表明,蓬勃而起的乡村旅游正遭遇“成长烦恼”。

  ◆品牌升级:硬实力成就竞争力软实力增强影响力

  4月30日,市文旅委主任胡支农在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上说,积极开展创建工作,到2020年,创建2个省级旅游强县(区),每个县至少创建2 个旅游乡镇,1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8家四星级以上农家乐,每个区至少创建1个旅游乡镇,6个乡村旅游示范村,5家四星级以上农家乐。

  “乡村旅游,关键在于有魅力的旅游产品。”业内人士认为,当前,马鞍山市旅游产品开发还存在产品供给不足、结构单一、精品景区少等问题,应立足特色化、品牌化,推动建设更加丰富、更加多元的旅游产品体系,打响一批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特色景观、特色产业、休闲度假的旅游村以及现代休闲农业园等乡村旅游品牌,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的乡村酒店、“驴友”驿站、采摘篱园、生态渔村、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身山吧等乡村旅游业态品牌。有分析认为,乡村旅游大体经历了“三步走”:第一步是采取放手民营的办法,解决各地乏力投资开发的矛盾;第二步采取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的办法,解决分散经营、竞争乏力的矛盾;第三步采取整体提升、打造“升级版”的办法,解决生态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因马鞍山市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第二步和第三步,要并成“一步走”。品牌升级的前提是拓展,即:由分散景区点向旅游产业集聚区拓展;由单一农家乐向多业态乡村旅游拓展。基础是整合,即:产业链整合、产业融合。办法是提升、规范,即:产品提升、品牌提升、质量提升,政策规范、标准规范、规划规范。

  “品牌升级要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当涂大青山李白文化旅游区一位负责人深有感触。桃花节办到第十届,今年1-4月共接待游客30万人次,比去年翻一番,一个重要原因是,加大了大青山的推介力度。去年,大青山李白文化旅游区面向全国公开征集旅游区主题形象宣传口号,引来全国性关注。共收到来自北京、上海、安徽、江苏、浙江、广东等在内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多个市(县)的电子邮件和信件1739封,宣传口号10660条。征集活动宣传范围广、征集数量多。今年又在桃花节开幕之前,委托媒体全程策划推介,还通过互联网开展系列参与性活动,大大提高了知名度和美誉度。扶持升级: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旅游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多位旅游界业内人士这样认为。事实上,乡村旅游的蓬勃兴起,与美好乡村建设密不可分。自2012年以来,马鞍山市结合美好乡村建设,以城带乡,推动城市公共设施向乡村旅游地优先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乡村旅游地优先覆盖,使一些乡村实现“乡村面貌景观化、基础设施城市化、旅游服务现代化”,由此打造了一批“产品业态丰富、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功能配套、综合效益显著、带动作用凸显”的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

  但是,长期以来,马鞍山市农村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城市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发展乡村旅游中这些问题都被凸现出来了。例如,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设施条件差,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条件很难留住游客;安全问题存在不足。

  推动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需要继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首先要在基础设施升级上下功夫。完善通往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交通路网,增强可进入性;完善旅游客房建设,提高旅游接待容纳能力;完善旅游厕所、污水垃圾处理等卫生设施,整治旅游生态环境;设立旅客服务中心,提供旅游信息服务;进行有规模、有步骤的旅游服务人员培训,提高当地农民的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和谐的乡村旅游环境。

  乡村旅游的资金投入不仅要靠政府,还应该用新的思路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或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参与其开发和建设,实现综合性开发,邦联式经营。大力发展旅游六要素相互配合的项目,在“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屋”的乡村旅游项目中把各种民间娱乐艺术及民俗表演纳入其中,形成系列和规模,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产生规模经济效益,推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规划升级:区域旅游一体化 走出同质化怪圈

  如今,马鞍山市乡村旅游已建成“七线六区”。“七线”,即:马濮旅游大道竹林景观、环大青山世外桃源景观、围乌路青山路江南水乡景观、新老 314省道都市乡村景观、226省道华夏文明景观、206国道现代农村景观、105省道自然休闲景观。“六区”,即:环大青山文化旅游特色示范区、大公圩水乡旅游示范区、环七成圩自然风光特色示范区、王富现代农业特色示范区、昭关温泉度假特色示范区、环鸡笼山休闲旅游特色示范区。并提出将当涂大青山李白文化旅游区、当涂现代农业示范园、示范园区台湾花博园、和县蔬菜博览园、含山茶博园、雨山现代农业示范园、横山农业示范园等培育成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

  有专家就此评价说,马鞍山市采用农旅结合的复合型开发模式,有利于乡村旅游地形成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环境协调、品牌效应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专家同时认为,规划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全市乡村旅游在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上仍显苍白,各县区开展的乡村旅游活动热火朝天,但各吹各的调,没有形成互惠共赢、有效协作的机制,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红利没有形成。甚至在开幕时间的安排上也有拥挤感。

  “旅游产品规划还要注重差异化,走出同质化怪圈。”专家认为,乡村旅游的主要对象是城市旅游者。乡村旅游对游客最大的吸引力是乡村意象,因此,保持乡村旅游产品的乡土气息的浓郁性和真实性,是乡村旅游魅力持续不减的基础,不要盲目引进工业化、城市化的旅游产品形式。经营者要充分认识到自身拥有的土地及生活形态的文化价值,提升“资源认知”,认真分析旅游地乡村的历史发展过程,从中探寻乡村发展的文脉、生活习惯的演变、民俗风情的沿革,挖掘其特色魅力及其表现形式,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产品,使农村自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天趣、闲趣、野趣融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更具有独特的魅力。